《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二)
(2013-07-28 15:41: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二)
第八回:……公孙陪奉出来,请在书房里。面前一个小花圃,琴樽□几,竹石禽鱼,萧然可爱。
——写蘧太守的归隐生活,聊聊数笔,引人生出雅意。按照书中描写,蘧太守也是一位厚道人,和他的后任王惠形成对比。书房陈设低调、精致,与主人性情匹配。“葛巾野服”,“天台藤杖”,“烹茗清谈”,中国知识分子,居官退休,倘都能如此,不是挺有福的吗?
……两公子坐著一只小船,萧然行李,仍是寒若朴素;看见两岸桑荫稠密,禽鸟飞鸣,不到半里多路,便是小港,里边撑出船来,卖些菱藕。两弟兄在船内道:“我们几年京华尘土中,那得见这样幽雅景色?
——桑荫稠密,禽鸟飞鸣,写的是幽雅景色,又说京华尘土,那是的确。又借卖菱藕的人交待出季节,巧!
第九回:……邹三引著路,一迳走到市梢尽头;只见七八间矮小房子,两扇蓠芭门,半开半掩。
——半开半掩,朴实有趣,就是普通农家,就是冠珮。
……两人出了镇市,沿著大路走去有四里多路,遇著一个挑柴的樵夫,问他“这里有个杨执中老爷,家住在那里?”樵夫用手指著:“远望著一片红的,便是他家屋后,你们打从这小路穿过去”。两位公子谢了樵夫,披榛觅路,到了一个村子;不过四五家人家,几间茅屋。屋后有两棵大枫树,枫叶通红,知道这是杨家屋后了。又一条小路,转到前门,门前一条涧沟,上面小小板桥。两公子过了桥,看见杨家两扇板门关著。见人走到,那狗便吠起来。
——季节选的好,樵夫说的好。我到山村之中探访可谓多了,却很少逢着枫叶通红的时节。说明吴先生也有理想化的地方——刻意安排这样的时令场景,端的让两位公子欲罢不能。
“枫树、茅屋、板桥、狗”,勾画这样美丽生动的场景,既一步步撩拨了两位公子的心情,为杨执中的出场做了厚厚铺垫,为访贤故事的继续做合理的牵引,也反映了吴先生的个人旨趣和艺术修养。如此景物的描写,吴先生用在杨执中身上,固然是为了加强讽刺的效果,我也以为既是讽刺,也有点惋惜。
……这日,虽霜枫凄紧,却喜得天气晴明;四公子在船头上看见山光水色,徘徊眺望。
——久居城市、深居豪门的人们,见到野外的自然景物,流连欣赏是正常的。两公子喜欢乡村风景,关注身边风物,原无不妥之处,甚至还是难得的,他们能够亲身实践,说明他们身上还保持着某种可贵的东西。今天的城市里有几个人真正喜欢自然的、乡土的风景呢?我的朋友常常向我打听,有没有好的古村落可以推荐他们去一游,接着又要求,旁边要有五星级宾馆;接着又推说,时间不合,我得先去欧洲半月游……唉!他们和娄家两位公子能比吗?以后我该记住,凡被此问,当回答,没有(这样的古村落),这个真没有。
……当下请在一间草屋内,是杨执中修葺的一个小小的书屋,面着一方小天井,有几树梅花,这几日天暖,开了两三枝。书房内满壁诗画,中间一幅笺纸联,上写道:“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姿而舞。”两公子看了,不胜叹息,此身飘飘如游仙境。杨执中捧出鸡肉酒饭,当下吃了几杯酒,用过饭,不吃了,撤了过去,烹茗清谈。谈到两次相访,被聋老妪误传的话,彼此大笑。两公子要邀杨执中到家盘桓几日,杨执中说:“新年略有俗务,三四月后,自当敬造高斋,为平原十日之饮。”谈到起更时候,一庭月色,照满书窗,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两公子留连不忍相别。杨执中道:“本该留三先生、四先生草榻,奈乡下蜗居,二位先生恐不甚便。”于是执手踏着月影,把两公子同蘧公孙送到船上,自同邹吉甫回去了。
——读这一段,不论其他,只说写景的意趣境界,可以观止了。“踏着月影”,真如幻境。我甚至不解,为什么是讽刺呢?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要用在杨执中身上呢?难道吴先生是要把美好破灭给我们看吗?《儒林外史》前半部的艺术魅力显然高于后半部,除了人物鲜活典型之外,景物的描写,后半部似乎也没见如此给力了。
吴先生,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心中的隐逸世界,乡野风情都是我心底无限膜拜和向往的。多年以来,我寻访古村落,饱览乡村风景。有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奢望去搞什么寻访高贤——尽管房东和老乡们,淳朴的性格,恬淡的心境都让我钦羡,和他们喝茶聊天让我非常舒心。酷热难耐的暑假,我倒真是希望约几个朋友,到四明山冠珮溪旁老乡家梨花院子里,黄昏后,摆开圆桌,烧一碟溪鱼,煮一碗青蛳,烤一盘芋艿,炖两支新鲜的夏笋,热一壶杨梅酒,乘着溪谷的凉风,喝一个微醺,然后睁开眼,看那半个月亮慢慢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