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2013-05-25 09:08: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印山村的门坊

“莫道肠胃不适辣,腰围钢板样雷人。中年只忧耽日月,古村托志感天恩。”这是我在2011年,腰椎发病之后,我的真实状态和感受。

我主张的,当然是乡土建筑学,也可以说是废墟建筑学,质朴建筑学或者平民建筑学。做了建筑拿来威压人,是我坚决反对的。

我不是一个进步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物质主义者,却也不是一个守旧主义者。我并非不见中国之落后,对其文化中的狭隘、虚伪与惰性感到厌恶。但是如果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恶意切割,并绝对化地哈欧美,我又觉得不必。因为任何文明皆有两方面,我现在为这些古老文明悲剧地消失而感动,是怀着一种敬畏。

有人不解,你是一个教建筑设计的老师,如今这么好的建筑市场,为什么还去研究古村落?他们不知道,不停探索,不停创新,两者并没有矛盾。学习历史上优秀的建筑,使我感悟到了很深刻很美妙的东西,对美的理解变得深沉,而且有些东西是难以言状的。历史的遗产,它好也罢,坏也罢,如此不加分别地将它们抛弃,只说明了中国人的绝情,只说明了中国人现在多么蔑视本民族历史的东西。而我分明在这之中,找到一样东西,让我爱得深沉持久,让我无怨无悔。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古城?是古村?对,就是一个具有完整格局的文化综合体。让我学习不完,膜拜不完,除此,夫复何求?

虽然自己身单力薄,但我和有些人还是不一样,因为我看到了,想到了,就去做,这是我的观念;喜欢它,就去看它,写它,这就是我的观念——我也尽力去做到了。什么是回报?不让时光空空流逝,就是回报!

所以每得空闲,我便义无反顾地到乡野的纵深之中,近距离接触和感悟那些荒芜中的贵族,寂寞中的尊严。每一次我都小心走近,生怕错过;每一次我都仰望星空一样,静静打量;每一次我都缓缓离开,留连不忍。

金溪古村落,格局完整,分区明确,路网清晰。以类型化的公共节点和重要建筑元素来串联村落内部空间。如水口、村庙、门坊、祠堂、水塘等,把世俗活动空间与田园劳作空间、神灵祭祀空间以及普通居住空间分配得井然有序。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空间丰富。并根据各自的地形环境和布局构思,形成具有共性,且各有章法,个性纷呈的村落肌理。

虽然,在金溪这样人口仅30万的小县,古村落的组织应该有类型化的特点。但是,类同的元素,组合起来,风貌千变万化。这里面还有很多奥妙,建筑单体类型多元,各种细节耐人琢磨,它们年代重叠,达500年。悠久的年代,丰厚的遗存,质朴的形象,如何切入,如何阅读如何品评?一在格局,一在体系,一在细节元素,一般的研究和分析不外先总后分,但今天我们不妨反其道行之,先从建筑元素开始,一一比较,最后再得出它们的全貌。

门楼(应该分为门楼、门坊(券)、门屋三种)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褐源的门坊

   门楼是金溪古村落格局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几乎村村有门楼,一般是一村共同的进出口。这里说的门楼,只是一个统称,大多数不一定真正有楼,按实际的做法,其实应该分为门楼、门坊(券)、门屋三种。按照位置,村落的公共门楼又分村口门楼和村落内部里门两种。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竹桥的门坊

印象最深的门楼,一个在著名的竹桥村,它的门楼最有层次,另一个在名不见经传的后林村,它的门楼最气派。

竹桥村纵深有三进门楼,似乎在刻意强调安全性和防御性,各具特色,空间上引领不断打开新的格局,别有天地。第一进总门楼,是一个三开间的硬山门屋,门前布置有品字三井。第二进所谓中门楼,三落水墙式门楼,立面朴素,仅屋檐和檐下一层挑砖假栱而已,但它的门前(正反)铺地,卵石中间的石板组成一“人”一“本”两个大字,颇不寻常,据说寓意“以人为本”,我们不能断定当初修建时是否确为此意,但后来附会此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第三进门脸为四柱三间牌楼式,门额题字“谏草传芳”,加牌楼后的门屋,成为最典型的牌楼门屋式。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横源的门坊
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后林村前后也有多座门楼,但由一条不进入村内房屋的南北道路贯通前后,其中前(南)门楼是两层,第二层上正面一排四个小窗洞,门额题字“抚州公里”,防卫特征非常明显。它的后(北)门楼其实是一面巨大的墙,顶部从中间向两边跌落,中间券形门洞,不能算是牌坊式。后林村还有中间的一个题名“云林钟秀”门屋和“九牧世第”祠堂门屋,引导进入村落东西方向的进深。这个偏僻的古村尚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村墙(似乎不能称为寨墙),具有鲜明的防卫性。

印山村,村口是牌坊门屋,门额题字“科甲联芳”,外半坡式。印山门楼的布局,门通古道蜿蜒,道旁茂林修竹,引导入村的秩序婉转变化,有曲径通幽,层次不尽的美感;

褐源郑家有一座牌坊门屋,门额题字“义门里”,外半坡式。另一座为硬山门屋,同为外半坡式;

疏口村大路口有一道门券,门额题字“明经第”;

大耿村进村有一道硬山门屋,有匾额“兴贤坊”,原为三层,现存一层义封门是全村的总门楼和南大门,门额“义封门”三字;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蒲塘村的门坊
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东源曾家村,历史上有东南西北四座村门。水口古庙仙师殿旁的门券,门额题字“龙光祥发”,它的特点是门背后有一个小坡檐,门券连着古庙,另一侧是林木浓密的山包,古藤连起二者的屋顶,古道从门下庙前穿过,营造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气氛。村中另有门额题字“隆平旧家”的硬山门屋以及其它几个题字的门券

东岗山傅家村有一道硬山门屋,门额题字“文武世家”,已经废弃不用;

城湖村前的水塘边也用门券作为进到村落纵深的关口;

蒲塘村的古道边一道牌坊门屋,门额题字“名荐天朝

龚家村村口是一个牌坊门券,门额题字“渤海流芳。面对一口长方形的水塘;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龚家村门坊

横源村村口也是三开间硬山门屋,门额题字“科甲”,半坡式。门楼两侧各有一口古井,一株古樟;

合市郑家村口是一个牌坊门屋,门额题字“沐恩”,面对一口半月形的水塘,这个门楼,营造开门见山的秩序,产生另一种简捷直率的美。门楼旁另有一面牌坊,题字“龙章宠赐”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合市郑家的门坊
解读金溪古村落(一)——门楼
东岗山村的门坊

按照目前的案例,硬山门屋或牌坊门屋似应为金溪古村落门楼的主要形式。

门楼,是村落的大门。它担负着进出一方聚落关口的功能;同时昭示一个村落对外的第一形象,还反映出一个村子的精神气,在野外看见一座村落的村口门楼,品评它的布局和构造,阅读它的题匾,不仅会使人产生美感,还会使人产生敬畏。门楼作为公共建筑,还有服务和方便公众的一些功能。为此,除了用一面墙界定内外领域,一般还在墙后设置有一个可以休息的门屋,屋中两侧安排有条座,供村民或者穿村而过的旅者行人乘凉躲雨休息聊天。所以,有很多村落的门楼,扼守古道,其实担负了路亭的作用,我们脑海之中的“长亭外,古道边”,着落的正是这样的场景。有的门楼还寄托了风水的寓意,因此很讲究朝向,我们进入一个村落的门楼时,不妨回头看看,这座门楼正对的方向,那里一定峰峦起伏,景色秀丽

门楼的存在,是古村落整体格局存在的重要标志。我在其他地区考察古村落的时候,很难见到如此众多的完整古道门楼格局,为什么?是因为破坏严重,还是原本就没有做到如此完整?不得而知。金溪的古村落,几乎可以说是反映明清古邑古乡完整画面的孤本。

门楼后面是什么?是一个巨大完整的规划空间艺术品,是整个家族的烟火人气,是乡绅代表的聚落公共空间建设,是聚集的公心,是个体的回报,是朴野的守礼,是凝固的教化。(20135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