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10-12-06 17:19:35)
标签:
宋体搭石自主学习语言文字美的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枫亭霞桥小学
捧起《 搭石》这篇课文,难免不被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优美的画面,美好的情感所感染。根据课文特点及课后练习的要求,这课教学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从“走搭石”的场景中初步感悟人性美;第二课时是在“调整搭石”的场景中升华情感,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发现美的小练笔。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切入,选取“走搭石”这个画面,紧紧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这三部分文字,通过重点研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体会到了景美、人美,初步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最后通过写话这一语文实践,回扣中心,回归整体,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乡亲们之间的真情美和淳朴的民风。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带领学生在“走搭石”的场景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悟和想象,去初步体会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有可取之处: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关键词语的理解上,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动作演示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感悟,从而进行朗读指导,把阅读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鉴赏,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阅读教学应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文章中的意境,不能离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使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活”起来,比如在“一行人走搭石”的板块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想象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头脑里形成生动具体的画面。孩子们说的都好,有的说:“我似乎看到水很清很清,一阵风吹来,水面便泛起层层涟漪……”有的说:“清清的水面上,人影姿态柔美,倒影在水面上。”还有的说:“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乡亲们柔美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波纹。”体会得好,自然朗读起来就入情入味。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节课,我看到在“一行人走搭石”的诗意读和“走”搭石的合作读这两个情境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读得兴致盎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称不上艺术,缺憾倒是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