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众多名师点评2021上海高考作文:这是近几年最有趣的好题目
(2021-06-15 15:11:12)
标签:
转载 |
今天,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共有1078万考生奔赴考场,上海约有5万名考生参加考试。一年又一年的高考,见证了那些全力以赴的青春时光。
随着第一场语文考试的结束,作文题目毫无意外地成为了高考第一天最受关注的话题。今年,上海作文题目难度如何?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题目: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01、这是近几年最有趣的好题目,鼓励思维拓展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近几年最有趣的一个命题,相比全国卷来说,真是一个好题目。在“时间”与“价值”上做文章,从立意来说很扎实,也给考生留出思考和拓展的空间,并且,在思维限定上,给出两种可能的指向。这是对考生很友好的了,要点赞。
命题者给出了两种可能,在思路上也没有特别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是一种思维拓展的鼓励。因此,学生起码可以做两种不同的选择,还不用担心”偏题“或”离题“。你不需要用”生僻晦涩“的典故,也不用”炫技“,只要原原本本地、真情实感、准确自然地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可以奠定了写作的基本面。
选择上,一种是“时间”沉淀“价值”;另一种是如何认识价值。第一种,一般人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认识某一种事物的真正价值。这是传统价值观,比较容易写,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难以得高分。如果缺乏独特的思考,就流于平庸了。
那么进一步思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价值的。有些无价值的东西,无论怎么沉淀,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一瓶好酒,越陈越香;如果是一根香蕉呢,放两天就不新鲜了。这样就到了第二点,如果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判断力,有过人的智慧,超前的思维,他很可能会一眼就洞彻事物本质,即便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要拥有这种即时的精准判断能力,就要经过有效的深阅读积累,养成批判性思维,拥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更好地对一个即时发生、或短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判断。
真正的智者都会汲取前人的智慧,并“以史为鉴”,获得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逻辑的深刻认识,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眼识破某些虚假的事物,也能更快更好地洞悉真相。希望考生们都好运!
——叶开(著名作家,语文教育研究学者)
02、事物价值呈现的三种时间方式
这道题总体上是谈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
首先要认识到,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有三种:一是即时呈现;二是延时呈现;三是永远不会呈现。
“即时呈现”,是生活的常识。如饿了,吃下的米饭就让你有了力量;渴了,喝下去的水让你有了气力。人类,绝大多数都是在追求“事物价值”的“即时呈现”。所谓芸芸众生是也。
“延时呈现”,这可谓人类的精神常识。中国儒家追求“三立”,是谓“三不朽”。其实,中外都一样,人类在追求事物的恒在意义中显现出其伟大与高贵。
“永不呈现”,这一点要从哲学意义上理解。一是人类认识的局限。人类永远有认识局限,这是人类的认识力本身的问题,我们都需要看到。二是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是永远认识不尽的,如老子谓之“无”,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大宇宙、小宇宙都一样,打开一重又一重,无可穷尽。今天的科学发现在不断证实老子的论断,比如“暗物质”的发现。今天科学家认为宇宙绝大部分由暗物质构成,而人类可见的形象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三是现代科学发现的不可穷尽性。科学发现是从“无”中生出“有”来,尽管不断发现、不断命名,但永远不可能完全发现、完全命名。
然后要思考,自己的写作点在哪里。上述三种呈现方式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体,但任何一种都必然要涉及其他一种或两种。
当然,从人类历史看,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最需要等待时间来呈现。如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所言:“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如果能结合自身成长的生命体验来写,则可以写“我用时间雕刻自己”。这不失于一个有观点、有生命启迪意义的好角度。
——黄荣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03、题目提供了“理”,我们需要寻觅现实生活中的“事”
如果浏览上海五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一脉相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如何看待“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
题目材料提供的是“理”,我们只要寻觅现实生活中的“事”去解读、诠释它。换句话说,为之匹配有说服力的佐证即可。
再者,题目显现了“两可”的选择:“有人说” “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可见,具有相当大的开放度——立意为“是”可,立意为“否”也可。
较好的立意是在“是”的基础上,作“否”的辩证分析;或在“否”的基础上,作“是”的辩证分析。
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可以作为佐证的素材很多很多。比如:宏观上——对一种社会制度价值的认识,对文学艺术经典的认识,对一种文化的认识,对社会某些流行的认识;微观上——对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认识,对学校某些课程设置的认识,对一些鲜活语言现象的认识等等。
总之,这个作文题有话可说,有理可述。
——李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0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较为平稳,一方面保持了近年来上海命题注重思辨的特色,符合考生们的总体预期;另一方面,关于“事物价值的认知”这一话题也是日常学习中较为习见的议题,符合考生们的总体认知水平。因此,今年的作文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友好。
另外,这个作文题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对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它引导考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被一时一地的评价所局限,很多事物价值的呈现是要有时间的积淀的。它引导考生要有谦卑的心态,要意识到自身乃至时代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否定新兴的事物。它也引导考生要有静心定力,如果与你相关的事物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要有“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定力。
因而,今年的作文题又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
——樊新强
05、这是一个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的命题方式
总体来看,作文题体现了我们上海命题的一贯的突变性、逻辑性和推进性。
此次作文题目留给学生们的写作空间很大,既是对考生知识、学识、见识的考察,也是对考生能力和思辨的考验。
从时间的沉淀认知事物的价值,有人这样认为,也有人那样认为,这是一个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的命题方式。考生可以有很广阔的思路,用多样的途径让自己的观点落地。
此外,题目营造了一种轻松友好的答题氛围,有利于考生沉静而积极地作答,充分释放考生的所思所想。今年的高考的作文题目体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稳妥推进,并且落实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内在核心的重点所在。
——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06、把作文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开放的选题,要求学生在事物的时效性和事物的持久价值之间做一个辩证思考。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破题:
一个方面是强调做事的当下时效性,解决问题,立竿见影,产生效果,强调做事要有现实性,针对性;第二个方面是强调事物持久的价值,强调永恒,强调意义的持续的产生与展开,主张做事时要有长远眼光;当然也可以做一个辩证统一,是事物的时效性,有效性和事物的持久性之间的统一,要求发现当下的问题,并且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也要求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三种立场择一展开就行!
今年的题目保持了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强调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能力、反思能力进行考察趋势,题目是开放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思考,能够分析和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事物的诸多可能性。
这也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者要在日常的作文训练当中,加强对现象和命题的思辨分析的训练,从而能够让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时敢于判断,敢于思考,把作文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培养有理性,能思考的学生!
——刘旭光
07、让考生思考“时间沉淀”十分重要
如何认识事物的价值,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不停追问自己的基本问题。今年上海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价值。
此次作文题中,“时间的沉淀”是关键点。当下,人们的阅读都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让考生思考“时间沉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的作文题目有很好的思辨空间,且贴近社会热点。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联系各种社会热点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历史,让每一名考生都能充分思考、展示才华、表达自我。
——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08、可以进行演绎推理,也可以从反面展开论证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审题难度并不是很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所以学生还是很容易写好的。
可以顺着这道题目的思路来写,也可以对这句话作辩证分析,因为有些比较新颖的事物,它的价值可以一下子就被人们所发现。
总体上来讲,顺着题目的思路可以写得更好,更长一点,只要把“事物”两个字拆解成更为具体的事物就可以了,比如说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历久弥新的事物。
所以关键在于,学生要能够准确找到那些经过历史和时间淘洗的有价值的事物,然后加以例证,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当然,也可以对此展开一个演绎推理,来谈一谈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怎样才能够创造出的有价值的事物,怎样才能够让有价值的事物让更多的人发现。
学生也可以从反面展开论证,比如说那些短平快的事物,它的价值可能也会有所呈现,但是可能很快就会被历史的浪潮或时间的洗礼,把它“淘洗”下去了,它可能只是一些追求效率至上的一种工具理性的产物,很难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长久的价值。而比如说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像苏格拉底、孔子等,他们的思想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可以长久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这些事物,就很有价值。
——王召强(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
09、选材最忌泛泛而谈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第一时间就出笼了,真是不负众望。我觉得作文题目几乎呼应了上海市高三所有语文老师的日常训练,因为今年各个学校的高三作文日常训练基本上都是按照“有人说……有人说……,你怎么看?”这个模式来进行的。所以说,从作文题目的形式要求来看,广大考生对此一点儿也不陌生。
从作文原材料的题旨要求来看,上海卷今年的作文题继续传承了往年对考生的辩证思维的要求,而且让每个考生似乎都更有话可说。
“你怎么看?”就是作文的主题。考生可以附和作文原材料的前半句“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来立论;也可以倾向于作文原材料的后半句“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来立论;还可以采用“中庸之道”,将前后两半句综合,分别进行辩证性分析——或在肯定中批评,或在否定中加以肯定。
像往年高考作文一样,文章即使再好写,但要写好却非常不容易。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是如此!从作文整体构思来看,立意无论倾向于作文原材料的哪半句,都必须兼顾一下作文原材料的另外半句;但如果采用“中庸之道”写作,则很容易写得四平八稳,给人以“好好先生”的感觉。
无论倾向于哪一点,本次作文除了道理论证要通透外,作文选材也是本次作文的得分亮点——选材最忌泛泛而谈!
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写出应有的水平,获取最理想的成绩。
——雷振泉(上海市格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10、兼顾公平和自由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道在兼顾公平和自由上满分的作文题。
说它公平,是因为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都有话说——只要有能力,都能论述得有条理并深刻,不存在一个预设的最佳理解,以往多多少少存在的堆砌某些社会科学概念显得深刻的做法难以奏效。
说它自由,是因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能言之成理;有认知偏好的同学可以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观点,认知全面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储备选择能凸显自己思维水平的论点。
认同事物价值需要时间积淀才能被认识可能是最稳妥的写法,因为这非常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认识,“路遥知马力”之类的古训和事例都非常多,如果能从哲学认识论上阐明这种需要时间才能认知的机制无疑更好。
要反驳当然也可以,毕竟还有些价值是即刻就能被接受,或者除非有认知突破否则永远不会被接受的——实际上这三者是可以用时间积淀统合起来的:时间的积淀可能会让即刻被接受的价值产生新的意义,也可能会让原本被认为的无价值遭遇认知突破而变得有价值。
如果能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影响,能找到又一个点,即科技进步、导致认知速度加快,那些原本需要时间积淀才能被认识的价值不再需要时间的检验——实际上这才是这个话题具有争议的最重要原因。这自然会产生新的问题——会否因为没有时间的积淀,认识是片面的,认同也不稳固?则该如何应对?两者是否可以互补?
——王健瑶(上海民办平和双语学校国家课程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