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徭役诗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曰战争诗,一曰徭役诗。无论哪一部分,都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第一部分的战争诗又可根据情感态度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激昂赞美类。这类诗的显著特点有三点:1)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乐观的情绪。2)从正面歌颂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3)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如《小雅.采芑
》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诗经》战争诗中这种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威慑,而不具体描写战场的厮杀、格斗的思想是由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决定的。正因如此,我国古代战争诗才显示出与世界其他各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因为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战争诗中除了少数激昂赞美类之外,更多的要数第二类感伤忧愤诗。这类诗如果要具体细分的话,也可分为稍有不同的两种。一种是在向往和平的同时,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猃狁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尤其是末章几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时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就是一个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另一种则是完全体现士卒的厌战情绪了。《 豳风
.东山》就是这类诗的代表。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书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场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合两类战争诗,我们不难看出,战争诗中除了大部分的厌战思乡主题外,还有少部分的激奋昂扬之作。也就是说,战争诗不是完全消极与批判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积极的成分。但接下来要分析的战争徭役诗中的第二大类徭役诗则与前者不同,它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没有丝毫褒扬赞美情愫。
第二大类的徭役诗,是一类没有任何褒义色彩完全批判的体现愤慨厌倦之情的作品。这一类诗作也可按描写内容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写战争与徭役的服役者的痛苦。这里的服役者既有为天子、诸侯服务的大夫,也有为国君服务的下层人民。但无论是哪类人,他们都表现出强烈不满。如《唐风.
鸨羽》第一章所云:肃肃 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由于“王事靡盬
”,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至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二种是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自伯之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者不在眼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思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兽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诗经》之战争徭役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中我们可以洞悉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情感取向,这对于我们研读后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