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之徭役战争诗——李慧

(2010-10-30 22:34:33)
标签:

王于

武功

《诗经》

徭役

战争

杂谈

分类: 2010古文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事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而作为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徭役战争诗便应运而生并逐渐频繁起来。

  《诗经》的战争徭役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四个主题:颂记战功,续写军威,征夫厌战和思妇闺怨,所以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四个叙述主体:公卿,烈士,征夫,思妇。又因为《使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就战争徭役诗的内容来看,其大部分英时候收于风和雅之中。

    根据这四个主题具体阐述一下其思想感情和特点

          一, 颂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

                   《诗经》中有一些战争徭役诗,从正面描写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的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诗人都热情地赞颂了周宣王任用贤能,对外族的入侵进行有效地的抵御和反击,收复失地,振奋人心。这种对国家独立和土地统一的战争进行歌颂,也是后世边塞诗创作中进步诗人常常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例如,《小雅。六月》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这两节就描写了周宣王对尹吉普带兵出征打败敌人胜利归朝的诗章,赞扬尹吉普的赫赫战功,这类事一般从正面描写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和乐观精神,也表现

              二.表现广大人民抗敌御辱、同仇敌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尽管战争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有战争就有灾难,但是大敌当前,人们只有选择抵抗,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积极的投入战争,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都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无衣》反应的是秦国伐戎的战争,着重表现了士兵们相互号召,相互鼓励豪放乐观的战斗情绪。这种情绪无疑是建立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之上的。

                 而后世的边塞诗中不乏这样的爱国诗篇如:

                 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川。微城君不爱。终至直如弦。(吴均《从军行》)表现了抛却个人情怀立志舍身报国的精神。①

                 《诗经》中的这些诗,虽然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风貌,但它一般不注重描写战争厮杀的场面,而是重在体现军威声势,注重文德教化,体现德政的布施,使敌人不战而降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来直到今天的崇尚武德、广施仁义、以理服人的战争理念。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②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都有浓墨重彩的战争场面的描述,悲哀惨烈,鲜血淋漓。这与我们着重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撼的《诗经》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对战争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的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是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唐代,我们的“诗圣”杜甫,更是用自己的史诗三吏、三别,咏唱般表达出人们的反战情绪。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无休止的战争让民众们连生男孩都不敢,可见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历代诗人的反战诗的主题与《诗经》的反战诗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表现出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东山》和《采薇》啦,下面我来区别一下:都是描写征夫归途中的所思所感,都是属于战争诗,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灾难,但是二者又有很多的不同

                 从作者的感情来看,除了对战争的反感外,更多的是“一月三捷”的自豪感,并且在对不能回家的根源上,也归结为:不遑启居,(xian)狁之之故。对征兵的王朝没有半分的职责,对战争也是“忧心忡忡”这大概就是古人士大夫阶层的“怨而不怒”吧。

《采薇》作者既爱国又恋家,既叹征夫之苦,又充满了战胜的自豪感,在愁苦当中是豪迈的,在如此矛盾的心理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采薇》中的男主人公,绝对不是一般的“征夫”。地位要远远高于《东山》中的男主人公。

                  四.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对服役从作者的感情来看,除了对战争的反感外,更多的是“一月三捷”的自豪感,并且在对不能回家的根源上,也归结为:不遑启居,(xian)狁之之故。对征兵的王朝没有半分的职责,对战争也是“忧心忡忡”这大概就是古人士大夫阶层的“怨而不怒”吧。

                  无休止的战争背后就是无休止的徭役,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强烈不满。《唐风、鸨羽》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挧。王事靡盥,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由于“王事靡盥”,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反应的主题与《石壕吏》所反应的又是那么的一致,可见我们的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诗经》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的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思夫与思妇”的诗,如《邶风、击鼓》中表现战士对妻子的思念,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流传千古。《王凤、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役政的不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每天暮色苍茫的时候,鸟雀绕树归了巢,鸡成群进了窝,牛羊对对回了栏,而外出行役的丈夫却“不知其期”,不日不归;倚门翘望的妻子,仍然孤零零,冷清清的在暮霭和炊烟中焦急等待着。不怨徭役苛重而怨已深;不言“首疾”“心痛”,而痛更甚。特别是末了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做结,更显其情之深,更反衬徭役之苦!

               从上面的不同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