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华锐风电可变现资产透视

标签:
华锐风电 |
分类: 记录 |
申明:本人持有华锐债122115.
以下所述可变现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31日,本文之目的是以报表为基础,分析华锐债的偿债能力。
1.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确定可收回款项
货币资金:50.25亿
应收票据:9.13亿
应收利息:0.22亿
其它应收款:账面余额1.79亿,主要是待返回出口退税款以及投标保证金,这部分应收有保障,在此计提坏账2900万,假设可收回1.5亿
预付款:账面余额5.73亿元,据2012年年报显示,前五名约占比50%,分别为: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项目总投入为30亿元,为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使用华锐3MW风机34台)、楚雄土地交易中心、瓦房店轴承(与华锐是同一控股股东)、华锐重工起重(与华锐是同一控股股东)、中材股份。前五名预付款打水漂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在此假设预付款可收回现金或资产4.58亿(约80%)
以上5项合计65.68亿元。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华能新能源(2012年底账面价值1.02亿,成本1.89亿,目前市值2.08亿元,盈利约2000万,猜想公司下半年会选择时机出售)、华电福新(已出售,成本3.72亿,获利9200万,共收回现金4.64亿)。
金融资产变现共可回收现金约6.65亿元。
3.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经整理,公司共19宗土地,大部分目前为闲置地,土地清单如下:
有一些土地的状态未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部分土地是为了作为募集投向项目取得的,有些是2011年陆续取得的,之后风电行业凋零,项目都未开建,除四大基地外,其它土地应该基本为闲置地,有些项目已经明确不搞了,这些地不仅没产生效益,每年还得折旧。土地取得时间集中在2008-2011年,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
华锐目前在困难时期,应该处理掉冗余的土地资产,从拿地到现在,房地产市场暴涨,虽然项目没搞成,但土地应该增值不少。公司表示:“2013
年,公司将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在白城、包头、盐城、酒泉四个区域子司之外,对确属必需的生产基地进行建设和功能的健全与完善,同时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使用效率较低的土地和房产予以转让。”
目前公司土地和房产转让进度未知,只知道已注销很多子公司和海外子公司,公司应该是有决心收缩,资产处置情况待2013年半年报出来后详查。
以上所有土地,取得的原始成本约6.6亿,保守估计现在应该价值10亿(这几年房价都不止涨一倍)。公司通过转让土地应该可以变现部分资金,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土地价值至少10亿元。
4.应收账款
华锐应收账款较大,2011年末118亿,2012年末98亿,2013年一季度末为92亿。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呈良好势头。华锐的应收账款有个特点,大部分为大央企下属的风电企业,国企通常是有拖无欠,一般都能收回款项。2012年末,前五大应收款单位占比为30%,分别为:
第一个华能阜新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为华能集团下属华能新能源(在香港上市)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0.8亿,投资超过60亿元,前四期已并网发电,华能新能源2013年上半年净利超过5亿元,该笔货款回收问题不大。
第二个华电国际物资有限公司为华电集团下属采购公司,第三个华能国际为AH股上市公司,2013年净利润60亿元,第五个是华电集团下属华电福新子公司,第四个北方龙源风电为华能集团下属子公司。即前五大客户均为华能和华电集团下属公司。
2012、2013年电力企业盈利暴涨,2013年华锐的应收账款应该会回收比较顺利,一季度已经减少6亿元。应该说,华锐的应收主要集中在几大电力公司,在电力公司景气周期下,这样的应收账款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保守估计前五大客户可回收80%,其余应收账款可回收50%,则预计可回收约60%的应收账款,共计55亿元。
5.存货
存货这一块是我最担心的,目前存货85.4亿元,较2012年末降低2.5亿元,华锐的存货是支撑100亿销售额的,但2012年下半年市场份额剧减,导致存货高企,1.5MW的小风机卖不动,不出意外,存货普遍为1.5MW的小风机的零部件,按照现在的销售额及市场情况,华锐依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消化1.5MW小风机的存货。新上任的董事长王原之前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领导,而且当过华锐最大的供应商机电设备成套公司的董事长,希望成套公司能帮助消化华锐风电的存货,但大连重工目前自身经营也有下滑趋势。
在此,预计存货可变现40%,即34亿元,4折大甩卖应该还是有人要的。
6.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主要是各大生产基地的房产和设备,账面价值合计19.5亿元。假设清算大甩卖回收30%,变现6亿元。
在立即破产清算的状态下,按照以上分析,华锐风电共可变现回收资金177.33亿元,目前华锐负债总额159亿,在保守估算情况下,华锐还债都绰绰有余。待2013年半年报出来了,再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