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吃进肚子里的幸福感
(2019-04-12 01:47:45)
“粥味滴滴香,春入胃肠”——日本夏目漱石的这句俳句,就是我要追求的理想——不仅要做出粥的香味,还要每一滴都晶莹剔透地香醇,更要让吃粥的人感受到把春天吃进肚子里的幸福感。
我正在努力学习做一个厨娘。这是我50岁时的一个人生理想。要是在以前,对那些把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过日子上的人,我一直不太以为然。
一直以来,我吃的饭,都是我妈做的。每天回家,饭都是做好了的。就像打开水笼头,水就会淌出来一样。我没有意识到,做饭也是一件熬神费力的事。
我妈在我儿子上了大学之后,下决心离开我,到另一个城市养老去了。我想,她是做过激烈思想斗争的,走还是不走?临走之前,她一定有很多不放心,在厨房的各种瓶瓶罐罐上贴上各种标签,又对我做了很多交待。
我妈刚走那阵,院子里的老人总问:你俩能吃上饭吗?邻居的李姨经常给我打电话,我今天做的大楂子粥,你来盛点吧。
虽然心下感激,可在40多岁的时候还被人这样关心,倒让我有点惭愧。这个给我两棵酸菜,那个给我一把雪里蕻……这几年我没少被大家帮助。
记得我第一次做粥,水和米是泾渭分明的两层,米像沉在水底的沙子。怎么不粘乎呢?我俩纳闷着,默默地喝了这碗粥。
我曾经写过自己刚进厨房时的茫然。一个老读者给我打来电话,仔细告诉我粥要怎么熬才能粘乎。原来,煮个粥还有这么多的窍门。
当我开始自己的厨娘之路,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生活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几手厨房里的绝活呢。我向四面八方的人取经,还准备了个小本,认真记下各种要点。比如炖白菜的时候,不能盖锅盖,否则就有一股猪食味了——打死我也想不到,锅盖还能影响菜的味道。
但离开了那个小本,有的菜我就又不会了。比如我做的卤肉,好几个人都说好吃,问我怎么做的,我却一脸茫然。我要拿出小本,才能说明白。虽然做过好几次,可还是不记得过程,每次都是照着本子做。
我承认,有人是有做饭的天赋的,可我没有。
比如发面,我严格按照面包机的说明,发面团要用多少水,多少酵母,都用量杯仔细量过,离了那个说明书我就抓瞎。那天,想做披萨,披萨的面饼要用多少面,多少酵母我就没数了。我想,酵母是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我可不敢乱放。水和面我就这边加一点,那边加一点的看着来,等看面团差不多了,我才想起来还没放酵母呢。怎么办?把酵母揉到面团里吧。等了好几个小时,也不见面团发起来。怎么回事呢?把面团扒开来,左看右看,原来酵母的小颗粒都在面团里无动于衷呢,根本没工作。怪不得!原来酵母是要在溶液中融化的呀。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我家先生,他说,我就是没发过面,也知道酵母是要融化的。难道这个道理别人都知道,就我一个人不知道吗?我很诧异。
还有一次,我用的面粉是平时的两倍。以前发面我放一个鸡蛋,那天就放两个。面又发不起来了。以前也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我都是按照书上的比例,没毛病呀。莫非,这发个面,还和运气有关,或者和人品有关?我今天也没做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呀——我就瞎寻思。那天正好来了个亲戚,她说,你鸡蛋放多了,放鸡蛋,面就不爱发。哟,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咋不知道呢。她说,这个谁不知道呀?难道又有一个道理就我不知道,别人都知道?我原来有这么多知识上的盲点!
厨房虽小,可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呢。真够我学的!
但是我也发现了,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以成为一门学问。走进去,你就会从中发现很多的乐趣。
我发现,做饭,是要有点想象力的。你要想象哪个食材和哪个搭配,还要有灵感,主要是调动起你想吃的欲望,然后你就有热情了,急不可耐的想吃的热情,这个很重要。有热情和欲望,你做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一种鲜活和生动。如果你对吃饭没兴趣,对做饭也不会有兴趣,那你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没精打彩,没滋没味的。我们要珍惜自己还有吃的欲望,还有对食物的想象力。
做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感情。为你爱的人做饭,你就不觉得苦和累,你会想方设法地琢磨怎么能更好吃。我想,一个做菜好吃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生活热情的人,一个活泼的人。一个干瘪无趣的人恐怕做饭也不好吃。
我现在还处在厨娘的初级阶段,但我也琢磨出一个道理:做菜做饭,表面看是煎炒烹炸的火候和食材的搭配处理这些技术上的事,但更重要的是,你得懂得食物。
食物是大自然的礼物,它们来自大地,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每样食材的个性不同,有辛辣的,有温和的,有清爽的,有浓郁的……只有懂它们,才能让它们搭配得相得益彰。比如土豆,也没啥颜值,让我想起早市上起大早出摊的大姐大妈们,她们皮实不娇气能过日子,像土豆一样又能干又实惠。比如蘑菇,像一个性格随和的女人,嫁鸡随鸡,和啥一起炒就是啥味,包容性强。比如韭菜和香椿,都是春天的作物,有万物生发的冲劲,味道浓郁,让人味蕾大开,但得适量。这是一种热的食物。有的食物是性凉的,有的是性温的,你要一点点体会。
食材的搭配有无穷多,只有更懂它们,你才能开发出更多的组合。每个人的口味不一,做菜是一方面,这个菜的味道要对这个人的口味是另一个功夫。做菜,要有针对性,就要懂人,懂他的内心需求。
吃得心满意足,会让人有一种实在的幸福感,会化解生活里的很多不如意。所谓“要想抓住他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说得挺世故的,其实,做一桌好菜好饭,是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表达。
一个热爱做饭的女友说,她一回家,就爱在厨房里转悠。她说,在外面的世界,你能左右和改变的东西有限,但在厨房里,你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厨房里一呆,我就觉得心静,心里踏实。做饭,让人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她还说,有时候看着这些红红绿绿的食材,走过千山万水的来到我身边,你说容易吗?我不得好好地让它们物尽其用,发掘出它们的生命能量?不能辜负了它们呀。
我也感觉,一个会做饭的女人,更有烟火气,更接地气。一个在厨房里忙活的女人,生活得更踏实,不飘忽。毕竟,民以食为天。
别看我饭做的不咋地,感想可不少。一说起来,就有点刹不住。还有好多做饭的话题,咱以后慢慢聊。
前一篇:重读经典之蒙田的《热爱生命》
后一篇:脆弱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