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心情
(2013-02-06 13:12:02)和虚头巴脑的阳历年比,咱中国人的春节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庄严。让你不由得不在心里敬重几分。
虽然心里早就对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传统有不少腹诽,嫌过年忙过年累过年折腾,但到了年根底下,你还是得身不由己地为过年忙活一番。
我身边的女友们年前忙得最欢的是订回家的车票机票,然后掰着手指头算计回家给父母带点啥,老爸爱吃啥,老妈爱穿啥,奶奶,小姨……每个人的礼物都准备齐全了没有。结了婚的,还要娘家婆家的两头掂对平衡,这就是中国人的年。
这几年,每到春节,电视里就报道南方的农民工大军不远千里骑摩托车回家的壮举。那浩浩荡荡的车队,风雨兼程,翻山越岭,远的甚至要骑四五天才能到。那样的画面总是格外触动我,简陋的摩托车上驮着老婆孩子,还有给家里人买的礼物,大包小包的,那份殷切的归心似箭的心情呀。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勇士。家,就是父母眼巴巴盼着你回来的那个地方。再远再累再难,也要回家,陪父母过年。过年回家,是中国人的宗教吗?至少是像宗教一样的感情。
平常的日子里,在外奔波的人总有很多忙很多累很多压力很多烦恼,从来都是忙忙叨叨的,不敢停下来。过年回家,是洗去征尘,卸去盔甲,家是让你的内心感到温柔和温暖的一泓清泉。寻找情感的归宿。
有人说:虽然社会生活已快速地被理性和功利主义占领,许多古老的传统冰雪消融,春节也变味了许多,但至今春节仍然是一年中最具中国传统色彩的节日,是代际血亲之间情感交流最难得也是仪式感最隆重的时候。
我在忙活过年的时候,眼前总是出现姥姥的身影。她要活着也有100多岁了。小时候我看着她在过年前的一两个月就开始忙活了,她在忙活过年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一种庄重的感觉,她有一套严格的日程表,哪天扫房,哪天蒸豆包,哪天炖肉,哪天贴窗花,姥姥还要格外严肃地告诉我,过年的时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规矩那个多呀。我就想,这套过年的程序是谁传给她的呢?可能是她的妈妈吧。姥姥小时候就跟着她妈这样忙活来着。我想象着那个我从来没见过面的女人。我的生活中有她的影子。
因为过年,单调平常的生活有了一种端庄的仪式感。生怕说错了什么话,还有诚惶诚恐的惴惴不安。穿新衣服扎红头绫子点灯笼放小鞭有糖吃有肉吃每个人都说拜年的好话……有强烈的不真实感。过年的时候我最烦穿着簇新的衣服擦着红脸蛋去挨家拜年,像个小木偶。心里再不情愿,好像也无法抗拒那个巨大的传统。小时候的感觉是,年是一个无形的巨大的存在,它的背后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当时不会用语言表达,是一种这样的感觉。)后来终于不用拜年了,我心里窃喜。过年时,别人可能欢喜有新衣服穿,我不乐意。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是:过年时大人们变得和气了,平时他们可没那么好脾气,大家都彼此说好听的话,他们心里敬畏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现在看春晚,那种仪式感还在。那种集体做作的不真实的感觉。
姥姥之后,我妈也忙活过年,但显然不如姥姥的规矩那么严格了,有的时候忘了吃灶糖,有时候也不扫房了。我和我妈比,就更粗糙了,一是记不住那些老规矩,二是有了对付的心理,一点不忙活觉得过意不去,总得有个过年的样儿吧,忙活也是照猫画虎的假模假式,心里回想着我妈咋样姥姥咋样来着。我就想,等我儿子长大了,他们会过中国的年吗?恐怕他们更不知道传统过年的那些老规矩了。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反正,到时候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至少我还是见识过那些老规矩的。
我发现,家里忙活过年的,都是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女儿们的生活导师,告诉你过年要怎么过女人要怎样过日子。家就是一个孵化器,我们就是在这里成长和学习的。家里的这个女人,就是下一代的榜样。
中国人的年,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