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电影

(2012-03-08 00:09:30)
标签:

杂谈

儿子决定不回家了,周末也不回来,我心里窃喜。我终于可以清静了。其实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以前无数次梦想过,他长大了上大学了,我就一脚把他踢的远远的。从生下他的那天起,我就天天盼着他长大长大长大。他长大的那天,就是我的新生之日,我从此就可以过我自己的日子,而不是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翻身农奴把歌唱。


获得新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影,使劲看个够。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看电影,看一场电影,能回味好长时间,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我们就指着有限的那几部电影活着呢。


我一下看了好几个电影。


《一次别离》是今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电影。我好像是第一次看伊朗电影,好奇,伊朗人的现实生活,关于家庭和情感。很惊讶,它拍的这么朴实,朴实的好像导演不会任何花哨的电影技巧,其实可能是不屑于那些技巧吧。不仅是朴素,甚至有点朴拙。一点都不华丽,不煽情,不渲染,不得瑟,镜头一点点地逼近这个伊朗家庭的每一处细节,冷静得不得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极其克制,收敛,不外露。我能想象出如果是中国的导演和演员在这里会怎样夸张地处理和表现。看了这个电影,你会觉得,得瑟的电影是多么浅薄呀。得瑟的电影,我们看的太多了,就是在某一处导演特别设定的点上,镜头一次次地闪回呀慢放呀,音乐响起,这时你知道,导演想让你感动一下了,最好能落个泪啥的。但如果导演的居心让你发现了,你会一错愕:我是不是要配合他感动一下呢?得瑟的最大不幸,就是让人看出了你的居心。说到底,这是一种藏在心眼里的“小”,是穿帮了的卖弄。有人说:“你要有心讨好,你就堕落了”。


这个电影的一个不足,我觉得,就是开始的节奏有点慢,不太抓人。


伊朗的一对夫妻纳德和西敏,要离婚,没离成,分居。妻子西敏回娘家了,纳德家有患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为了照顾老父亲,他请了一个保姆,保姆有一天有事出去了,怕发生意外她把老人绑在床上,提前回家的纳德极其气愤,把保姆赶走,保姆在下楼时意外流产了。保姆和丈夫因此把纳德告上法庭。故事并不起眼,说起来还有点絮叨,但动人的,是这里的细节,究竟谁说谎了,探究这谎言背后的人性深处。每个人都面临拷问。


我心想,这事要是发生在中国,压根就不是个事儿,中国观众可能会觉得伊朗人太迂,但电影中人都在纠结痛苦中。一个民族,如果把诚信看成一种宗教样神圣的东西,它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敬重。片中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女儿,那个11岁的女孩特梅,为了让爸爸不去坐牢,在法官面前不得已说了谎,为此,她流下了两行清亮的眼泪。她说的那句“不知道”在有的人看来可能都算不上撒谎,这个少女的眼泪让我动容,因为我们平时见的更多的,是睁眼说瞎话的人。还有人会为这么一个不得已的谎言而痛苦地流泪吗?


总之,这是一部看起来很“笨”的电影,导演拍的笨笨的,像纪录片,不着技巧。故事中的人,让我们看也是笨笨的,这么点小事,算啥?我的感触是,一个太精的民族,一个太尖的人,是不会产生真正动人的大作品的。相比之下,我们周围,太尖的精明人太多了。有人说:苟且中庸的小聪明太多是我们的致命伤。


《最后一站》是表现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电影。上学时,我曾经痴迷于托尔斯泰,所以我不会错过它。这部影片好的地方,我觉得,它拍出了托翁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很准,这太不容易了。高尔基说: “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他的丰富和复杂,是不能简单表现的。这个片子,无论导演演员,都有足够的诚意,没有让我们失望。虽然不是俄罗斯人拍的,但拍出了俄罗斯的气韵和神采,极爱俄罗斯的田园风光,有浑厚的油画般的质感。


茨威格说,托尔斯泰是一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他真诚到无法自欺。他反对私有财产,所以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他的庄园,他的版权都捐出去,可他的妻子索菲亚不同意。有人评价说:拥有大笔财产、生活无忧的托尔斯泰,之所以会如此绝望挣扎,是因为他一生绝不媚俗,绝不装腔作势。他渴望摆脱自己所在的贵族阶级。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坚决放弃全部作品的版权。他说,每个卢布的稿酬都使他感到羞耻和痛苦。


托尔斯泰在晚年陷入对哲学和宗教的思考,他写道:“我经常对自己说,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妻子和孩子,我会过一种更圣洁的生活。”如果他想要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离开。


托尔斯泰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索菲亚打理这个大家庭,他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精神问题。托尔斯泰也许也无法安坐下来,写作他那些伟大的作品。


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终于决定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上。这为世人留下了一个谜:一个创造出伟大作品,响誉世界的大作家,为什么会采取这样非常的行为?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的妻子被很多人理解为一个悍妇,舆论认为,托尔斯泰是因为无法忍受他的妻子才离家出走的。好在这个影片没有这样简单地表现。高尔基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50年的难堪的岁月……”50年里,她是多情又感情丰富的托尔斯泰的惟一的妻子,他们其实是相爱的。她还是她的秘书和管家,给他抄《安娜》的手稿,就抄了7遍。他的很多作品她都能背下来。她为他操持这一大家子,让他衣食无忧,她为他做了那么多。当年她12岁时他第一次看见她就爱上了她,当时他写下自己想说的一句话的开头字母,她居然能把他想说的整个一句话都说出来,他很惊讶,他意识到他应该和她在一起。临终之时,她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我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忠实的妻子。”他也是爱她的,但他又是烦她的,因为她总害怕失去他,总是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婚后,索菲亚看了托尔斯泰以前的“性日记”,他的性经历真是太丰富了,她觉得他不属于她一个人。从此,她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征服,她要证明托尔斯泰爱她。直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离开这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人。她爱的真苦。在那个最后的火车站上,她去看他,她的丈夫,却被拒绝了,她被挡在门外。只有当他昏迷的时候,她才允许走近他的身边。做一个名人的妻子,一个艺术家的妻子,她太不容易了。


我理解托翁的出走。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有独处的渴望。托尔斯泰的最后一走,就是表明一种决心,放下所有的名利。在某种意义上,妻子和孩子,对他都是一种束缚,名利对他也是一种牵绊,他想过一种更圣洁的生活。


因为他是艺术家,他的这种表现就更强烈和决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还有一部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太平庸了,做足了大片的范儿,就是没有大片的风骨,感觉导演拍的一点冲动都没有,甚至有些幼稚,犁地那段,真做作。斯皮尔伯格都这样,也就不怪张艺谋陈凯歌们的堕落了。大部分的权威都得倒掉,谁也别装。


想起微博上有一句:取舍,别贪;老实,别装。让装大瓣蒜的权威们快点倒掉吧,所有让人记住并感动的影片,都是老老实实的。做到这一点很难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滑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