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导读与鉴赏
(2010-11-24 20:18:26)
标签:
杨志大名府《水浒传》林冲智取生辰纲 |
分类: 教研文章 |
《智取生辰纲》导读与鉴赏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课文导读】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英雄传奇长篇小说,它取材于宋江起义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艺术地概括了这场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优秀品质,深刻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其思想的进步性和文字的可读性胜于《三国演义》。但总的来说,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分(第71回后)不如前半部分。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世以为钱塘(今杭州市)人①。其生平事迹不详,据说他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是罗贯中的老师。据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记载:“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指因形近而讹误之字——笔者),其得力于罗贯中者尤多。”从有限的资料看,施耐庵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激化的动乱时代,生活在农民起义最为活跃的江浙地区,而他自己又是一位虽遭际困顿、“郁郁不得志”却又“不肯卑躬屈膝”的耿介之士。这些都为他最后完成《水浒传》这一巨著创造了条件。
《水浒传》是施耐庵在史料(包括正史和野史)、传说、话本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集民间艺术之精华,再创造而完成的。其中,书出宋元间的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略具《水浒传》故事雏形,是《水浒传》创作的主要素材。
《水浒传》的版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所谓繁本,据孙锴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是指“文繁事简本,皆百回,有征辽、征方腊事”。明万历己丑②(1589年)天都外臣序的明翻嘉靖本《忠义水浒传》,即属繁本系统。一般认为,它是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今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全传》即以此为底本,参校其他较早的版本而印行。而简本则是指“文简事繁本,征辽外增田虎、王庆故事”(《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末杨定见序、袁无涯刊刻的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因附有李卓吾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即为简本中有名者。今岳麓书社《水浒全传》即以此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印行。在繁本和简本系统外,还有一题名为《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金圣叹删节本。明末金圣叹把梁山英雄大聚义后的内容砍去,只保留前七十一回,并将第七十一回排座次以后的内容代之以卢俊义噩梦作结,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遂变成了七十回本《水浒》。这就是后来让学术界争执不休的所谓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事件。由于金圣叹对原有文字作了修饰,并且附有精彩评语,从而使七十回本《水浒传》成为清朝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七十一回本,即以金本为底本,将楔子回改为第一回,删去了“惊噩梦”和一些不恰当的批语,恢复了金本改得不好的文字。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后半部分。这回前半部分是写大名府(今北京)留守中书梁世杰欲把十万贯的财宝送到东京(北宋京城汴梁,也叫汴京,今河南开封)去,给他丈人当朝太师蔡京庆贺生日。梁世杰因前一年就曾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半路遭劫,这次他几经踌蹰,才选中落魄在他手下求官的精明能干的杨志。杨志推脱不得,只好提出挑选健壮的厢禁军扮作挑夫、自己全权处理等条件,而梁世杰仍派了谢都管和两个虞侯随同前往以作监视,为后文出事埋下了祸殃。刘唐得知梁世杰派杨志送生辰纲的消息后便告知了晁盖。晁盖随即联络吴用、公孙胜、三阮、白胜等聚义起事,决定劫这不义之财,并且由吴用策划了这场不用“硬取”,而用“软取”的劫财行动。这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动身之前的内容。
为了全面认识杨志这个人物,有必要把涉及杨志的第十二、十三和十七等回内容作个简介。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的主要内容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因为皇上押送花石纲在黄河翻船,“不能回京赴任”,便到处逃难。后遇赦而弄了些财物准备上东京枢密院去打点,以求一官半职。没想到经过梁山时,被受王伦要挟杀人以作落草梁山泊“投名状”的林冲劫走了行李,二人相斗不已,后被劝止。王伦为抗衡林冲,欲杨志落草,杨志不肯,仍去求官。到东京后,杨志用尽了财物去打点,最后被高俅批倒文书不用。为筹盘缠去他处安身,只好在汴京城内出卖祖上留下的宝刀。没想到遇到了地痞无赖牛二无休无止的胡搅蛮缠,“一时兴起”,便把牛二给杀了,然后去开封自首。开封府从轻发落,将其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宝刀没收充公。杨志在大名府梁中书府中“早晚殷勤听候使唤”。梁中书“见他勤谨”,就想提拔他“做个军中副牌”。因怕众人不服,就让杨志到教场去比武。
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门斗武”写的是东郭门教场内,杨志在枪法和箭法上大败周谨,奉命接替了周谨副牌军一职。周谨的师傅人称急先锋的正牌军索超不服,挑战杨志,二人大战一场,不分胜负。梁中书升二人都做管军提辖使。自此之后,杨志颇得梁中书“爱惜”。后来梁中书与夫人商议给丈人蔡京送十万贯金珠宝贝祝寿一事,担心生辰纲又和前一年一样被人劫走,酝酿到时再选得力的人押送。
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的基本内容是:杨志于黄泥岗失陷生辰纲而欲自尽,想到父母生养自己一场,自己又一身武艺,死了不合算,同时也寄希望于日后拿到强盗,夺回生辰纲,再求进身。于是杨志将那些厢禁军骂了一通,自寻去处去了。那些厢禁军和老都管合谋欲在梁中书面前将责任全推到杨志身上,这为杨志理想的幻灭又伏下一笔。杨志因吃酒无钱付帐而与林冲的徒弟酒店老板曹正冲突相斗。曹正见他本领高强,就甘拜下风,并介绍他前往附近青州二龙山落草。到二龙山下,杨志巧遇准备攻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二人因相斗而相识。二人遂到曹正酒店商议,由杨志、曹正假意押解鲁智深去智夺二龙山。后三人依计而行,取得了成功,鲁智深和杨志便做了二龙山寨主。而逃回大名府的厢禁军和老都管在梁中书面前诬陷杨志与贼人串通,梁中书大骂杨志忘恩负义,并发誓拿住他时,要“碎尸万段”。杨志的进身之路就此彻底断绝,不得不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
《智取生辰纲》一文虽说是节选,但结构很完整,可以把它当作一篇构思巧妙,别具特色的短篇小说来欣赏。在学习本文时,首先要注意作者设置的矛盾和线索,体会其情节安排之妙。矛盾有两种:一是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之间的矛盾,亦即奴才之间的矛盾。在故事中是次要矛盾。二是杨志押送与晁盖智取之间的矛盾,在故事中是主要矛盾。线索有两条,一是杨志等人赶路、内耗、中计、失陷生辰纲,始终是明线;一是晁盖、吴用等人定计、行动、劫取生辰纲,先是暗线,到黄泥冈松林处,才转为明线。故事情节正是围绕这两种矛盾,通过两条线索而展开的。其次,小说人物形象如精明粗暴的杨志、老奸巨猾的老都管以及团结一心的晁盖等好汉群像等,都是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的,如杨志的动辄打骂,老都管的煽风点火,晁盖等人默契配合等,无不显示着处在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思想性格。最后,以对天气炎热难耐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本文又一成功之处。可以说,若没有对天气酷热的描写,杨志与军健等人的冲突就不会如此激烈,吴用的智取之计也就不能实现。
注:①也有说他是东都人或兴化人的,或主张其籍贯“三位一体”的。
②也有认为是“乙丑”的,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5年)。
【课文赏析】
阅读《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赏析。
1. 以错综复杂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
本文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不过是杨志竭力保全生辰纲而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但作者却充分利用人物矛盾关系来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显得曲折起伏,颇能吸引读者。作者设置了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一方奴才之间的内部矛盾,即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之间的矛盾,这是敌我双方的矛盾,亦即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面对生辰纲这一矛盾焦点,双方的具体行动是,杨志明防,晁盖暗夺。因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杨志一方内部不和,矛盾激化,给晁盖一方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双方正面冲突在黄泥冈上展开,结果是晁盖一方智取成功,杨志押送彻底失败。杨志一方内部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虽然是次要的,但由于一是杨志一方是明防,另一方面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激化为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和良好契机,故作者独具匠心地将其放在前面花大量篇幅叙述。这两对矛盾就这样相反相成,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以人物自身言行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文中,作者充分利用人物矛盾和不同人物特有的言行,刻画出一系列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通过黄泥冈上八条好汉默契配合的种种言行,刻画出晁盖等人足智多谋,敢于反抗,同仇敌忾的英雄群像。又如通过老都管心中恼杨志,黄泥冈上“别了脸”的言行寥寥数笔,把倚势老奴的阴险狡诈写得活灵活现。无怪乎金圣叹对老都管“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之语批道:“一句激变,老奸巨猾,何代无贤”(《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批语》。后同。)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加上他精明能干,“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所以他一心想博取功名,封妻荫子。怎奈他时乖运蹇,为皇上押送花石纲遇风浪在黄河翻了船,只好逃亡避难;遇赦后本指望用财物打点枢密院,弄个官当当,没想到高俅不录用他,将其赶出殿帅府;流落街头,卖祖传宝刀凑盘缠,不想碰上地痞牛二胡搅蛮缠,一时兴起杀了他,登时又成了阶下囚;后来被从轻发落,刺配充军到大名府,因一心只想当官,就为梁中书卖命。时来运转,受到梁中书赏识,通过比武,被授予管军提辖使一职,杨志对梁中书当然是感激涕零、俯首贴耳,自以为从此青云直上矣;不料梁中书因前一年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失陷,今年正好借武艺高强、精明能干的杨志之手给丈人送生辰纲。这样一来,杨志的前途又渺茫了。杨志当然不是省油的灯,知道轻重利害,先是极力推托,推托不掉便提出一路上自己全权处理的条件。没想到用人而又疑人的梁中书表面上答应了杨志的条件,仍派老都管和两虞侯随行以作监视,从而为杨志埋下了祸殃。受命后,为预防“强人”,杨志他们伪装成客商和挑夫;在人烟稀少的路途中,天气酷热,山路难行,担子沉重,他不许军健们歇凉和喝酒,怕出事;遇到树林,怕中埋伏;军健们欲买酒,他怕有蒙汗药;卖枣子的客人喝了没事,他才准军健们买酒喝;他自己喝酒,也是确定不会有事后才喝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杨志性格的谨慎和精明。但杨志太看重功名利禄了,为了确保生辰纲的无虞,他逼迫禁军不准休息,冒着酷热在崎岖小径上趱行,“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显得极其粗暴凶狠。虐待禁军,激化矛盾,再加上得罪了监视他的老都管,这样他就被彻底孤立了。这是造成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黄泥冈时,面对精诚团结棋高一着的晁盖等人,面对人心涣散,全部站在他对立面的自己人,他的失败便成了定局。从此,他封妻荫子之路就被彻底阻断了,最后只好落草二龙山,直至参加梁山起义军。杨志的失败除了他自己性格缺陷外,和林冲被逼上梁山一样,其实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用人制度的一曲挽歌。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梁中书的用人不专成了导致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诚如金圣叹所问:“梁中书以道路多故,于是致详致慎,独简杨志而畀以十万之任,谓之知人;洵无忝矣,即如之何而必副之以一都管与两虞侯乎?” (回前总批)。
3.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触发人物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智取生辰纲》一文对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体现在对天气炎热的刻写渲染上。全文多处着力写“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的天气特征,写“没有半点云彩”时的一轮“当天”红日,写可避暑“歇凉”的柳阴树、松树林。直接写“热”有十八处之多,通过“凉”、流汗、喘气、解渴、歌谣等间接写“热”更是多达二十六处。而且,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写“热”,又从不同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有作者介绍的,有通过禁军们语言行动来描写的,有借杨志、老都管、两虞侯之口来写的,也有借八条好汉言行来写的。这种酷热难当的典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载体,人物的语言、行为、冲突及其性格展示,莫不与之密切相关。而且,它们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没有这一酷热环境,杨志一方内部矛盾不会如此激化,晁盖一方“软取”巧计也不会在黄泥冈得以实现。可见,作者对酷热环境的描写,其实是为人物、情节及“智取”主题服务的。
此外,还有出色的细节描写,亦当用心体会。
【自读扩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到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 ①草料场来。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②,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③,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④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②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都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了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族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⑤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哪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直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居,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⑥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A)道:“这条计好么?”一个(B)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C)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五回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⑦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哪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慰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侯,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⑧倒差拨。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甲),(乙)翻在雪地上,把枪(丙)在地里,用脚(丁)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虞侯脸上(戊)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泼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身上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布衫,系了搭膊⑨,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的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注释]
①[投]
1.添入文中 甲、 乙、 丙 、丁、
戊五处的动词,准确传神的一项是:(
A.
C. 提, 丢, 搠, 踏,
搁
2.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林冲钻将出来
B.我且去那里宿一夜
C.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
D.叫了声“相扰”
3.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C.不想今日完备了
4. 根据语境对文中A .B.
C三处“一个”分别所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C. 差拨,富安,陆虞候
5. 试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1.①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以选文为主要依据,结合你对林冲相关情况的了解,分析林冲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5. ①既为后文主人公避风雪于山神庙、亲闻阴谋、杀敌复仇等情节伏笔,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又为人物活动提供鲜明背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从而强化人物感情。
②侧面烘托风雪之大,又为下文草厅被雪压倒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6. 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权奸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想霸占其妻被拒绝,他便遭陷害,误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而被刺配沧州。一路得鲁智深保护,他才免于在野猪林被害。后得柴进帮助,他到沧州后被派到天王堂看守大军草料场。可林冲一直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直到高俅仍不放过他,派陆虞侯、富安来沧州害他时,他才萌发复仇念头,但寻不到仇家时他又随遇而安起来。以至到天王堂后还准备请泥水匠修草屋以常住,沽酒路上还在山神庙求神明庇佑,对仇敌心存幻想可见一斑。直到凑巧亲耳聆听仇敌毒计而其所看管大军草料场被烧,已无退路时,才一显其英雄本色,干脆果决地手刃仇敌,真正走上了反抗道路。林冲被逼上梁山,集中体现了《水浒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让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