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初一的时候,在县一中,不知怎么就很讨厌英语,结果上学期英语都是70多分,勉强能混。下学期期末考试就不像话了,50几分!
我觉得一个男人,好的应该是数理化,英语太娘了。
可是,还得补考呀。
那时我哥(比我大一岁)的英语不错。那个暑假我就逼着自己跟我哥一样,每天早上起来学英语,后来开学,补考就及格了。
再然后,每次英语测验,我的成绩就突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弄的老师总是表扬。
被表扬还是挺爽的,然后我越来越觉得英语有意思,也不娘了,结果一直到高中毕业,到高考,我的英语都给我拉了很多分。
这个转变同样是如此隐秘且润物细无声的,就仿佛是我从来就爱英语似的。
不过,后来大学后,不用英语课,英语又莫名其妙地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了。
这里面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呢?
本来喜欢学习是人的天性,人天生就是游戏动物,学习不过是游戏的一种嘛,应该是人人都喜欢的。
所以一开始我是喜欢学习,哪怕学习有困难我也把它当成乐趣,但是呢,人有从众的需求融入群体的需求,如果我周边的人不喜欢学习,而我喜欢学习,那就非常孤独,就好像被抛弃了。
于是在我看不见的心里就产生了转变,就是:我怎么能喜欢学习呢,然后我就产生了一个内心深处的信念,那就是学习很没意思,学习很难很苦,我就是学不好。
何况,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觉得英语是女孩子学的,我学英语太娘炮了。
而一旦我看到我哥学习英语不错,然后跟着我哥一起学,再然后,不断体验到进步和表扬,这个体验从内心改变了我。
在这个”润物细无声“中,多少“种子”埋进心底多少“种子”在改变。
5、
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太多,我就琢磨这样的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我发现,改变我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其实老是说教,我反而会逆反,反而更不喜欢那个别人非要我喜欢的东西了。
而是,别人“感染”了我,然后我去体验,虽然开始有很多挫折,但是看到别人都兴趣盎然,加上别人说熟了就好了,于是我就“坚持”下来了,越来越熟练之后,就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了,也就是爱上了。
所以,言传不如身教啊。
是体验,而不是说教,改变了我。
5.1、
那么,我之前为啥不喜欢(丝丁鱼、乒乓球、英语……)呢?
往前看,我看到了其实我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植入了相应的观念:
丝丁鱼对我而言,就是虚弱的感觉,而虚弱意味着被抛弃和死亡。也就是说,我其实不是怕丝丁鱼,但是怕虚弱怕死亡。
别人内心深处并没有这个观念,所以他们可以喜欢吃。
补充一句,腥味其实是“死亡的味道”,这并不是丝丁鱼自身的属性,而是不同人对它的感知。
而不断去体验(吃丝丁鱼),是这些体验,而不是别人的说教,改变了我内心的感知(感受和观念)。
5.2、
英语对我而言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内心被植入了这个观念:只有女孩儿英语好,男孩儿英语好很娘,这就是我以前的内心深处的观念。
所以在看不见的心里,学英语和英语好,让我觉得羞耻。
后来,跟我哥一起学英语,不断尝试体验,同时被表扬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我的内心认知。
再然后,我觉得学英语太有意思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