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布斯说: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这其实也是找到真我的意思。
可是我发现了内心各种声音交织,到底哪个是“内心的声音”呢?还是,都不是?
现在的人呢,心里有太多的杂念,外界的声音涌入内心,以至于听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我有很长的时间,很纠结很痛苦,有很强的生命枯竭感,就是找不到内心的声音。
我甚至连自己真的喜欢什么都找不到了,更何况人生使命。
我为此抑郁了很久,至少有几年时间——内心声音找不到,那么就就外求吧,可是越是外求,非但钱权名利得不到,内心也越来越枯竭。
那么内心真正的声音怎么找?
1、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的理论来理解,那个内心的声音应该是从本我发出的,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内心超我的声音。
听到了自己的各种声音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态度,就是:
一切声音都应该得到尊重,都要接纳。
——只有接纳,才可能真正看得见这些声音,和,看到背后的深层的动机和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方法,就是:
向前找感觉,向后找态度。
这个很像佛家的一种说法,就是四念住: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关注自己的念头、感受,然后再向前找感觉,看看是不是自己的第1个念头。看到了第1个念头仍然可以再往前找找感觉,而后,向后找态度。
儒家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2、
说个例子吧。
小朱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大概在10年前他在厦门想做一个古琴老师的助教,这个时候呢,又有一个职业上的机会,要到湛江去做酒店。
他当时感觉呢,主要还是考虑经济上的问题,可能去湛江做酒店会赚到一点钱,而做古琴助教则可能太清贫。
但是,到现在还是很纠结,觉得当时不敢听从内心的意愿,向“现实”屈服妥协了,他为此很遗憾,甚至很内疚,觉得自己生命被辜负了、枯竭了。
他跟我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人不大可能听从内心活着,因为每个人都是活在现实世界中嘛,怎么可能听从内心的声音?你活不下去呀!
我当时想:是不是现实太骨感,所以人就没有办法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甚至,听从内心的声音,是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现实点。
好像是,如果听从内心的声音活着,就肯定活不好。
他很想教音乐,但是又很想赚钱,这两者是矛盾的,那么到底哪个是内心的声音呢?
我请他先静下心来,向前找找感觉,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声音冒出来:要么去赚钱,要么去从事自己所爱的事。
(似乎有个预设的前提:这两者是对立的。
但是,这个前提就对吗?)
前者是源于他的超我;而教音乐呢,他觉得他喜欢,看起来是内心本我的声音。只不过是要赚钱的需求,大过了教音乐的需求,所以“不得不”压制自己本我的需求。
但是,教音乐真的是他本我的需求吗?仔细辨别,你会发现那还是他超我的需求——因为觉得教音乐是自己喜欢的,其实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植入的观念。
再向前找感觉,在这两个观念之前,他似乎看到了两个孩子:
一个是让自己显得清高、显得文艺的恐惧的孩子;另一个是内心匮乏不得不去挣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委屈的孩子。
恐惧和委屈,这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孩子,都是匮乏的。
那么,要去挣钱那个是他的本我还是超我呢?
应该是他的超我。因为这个观念,其实是被文化影响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植入的。
他的超我在不断责骂那个内心的孩子:
这件事你再不想干,也必须去干,不然你会饿死的,你的家人会骂死你,责怪你,他们也会饿死的。 那么,向后找态度,最后他确定了还是先去做酒店赚钱,这就是态度。
那这个态度是怎么生成的呢?
这个态度源于他的一个认知,那就是:
教音乐赚不到钱,而且他也觉得自己不行,不可能赚到钱。而做酒店,他虽然不喜欢,但是却可以赚到一点钱。
但是这个认知对吗?
教音乐的同时不一样可以留在厦门赚其他的钱吗?再说,即使教音乐本身,难道就一定赚不到钱吗?再说,即便是教音乐就算是赚不到大钱,难道就会饿死啦?
可惜,他那时候看不到这些可能性,这其实是匮乏导致的思维狭窄。
教音乐的本身一定挣不到钱吗?他看到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多人教音乐的人,尤其是小白,挣不到钱。
再然后,去湛江做酒店也就是打工嘛,工资是肯定会有的。那么他是他以为的“不爱做酒店”吗?
其实这个的认知还是源于他内心的认知:
他觉得自己不爱做酒店,因为那是“被迫”的,是别人要他做的,所以他就觉得(误以为)不喜欢。
准确来说,与其说他不喜欢做酒店,不如说他不喜欢被强迫。
不管是去做酒店还是教音乐,他的根本追求只是做同样的事:
其实都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所以不论是做音乐老师还是做酒店,他的本心是寻求爱。
从这个本心来说,当时的他,不管是留下来教音乐,还是去湛江做酒店,都是在追求爱,只不过是被错误的内心认知绑架了,所以选择出现了偏差。
这倒不是说他当初去湛江做酒店就是错误的选择,而是说他选择“被迫”去湛江做酒店,是有偏差的选择。
他问我,那你这么说,是不是说只有本我的需求才是“内心的声音”,而超我的不是?
我说:
只有本我的声音,才能给你人生源源不断的内驱力;而超我的声音则可以修正前者,导引前者,压抑前者,它可以给你外驱力,去鞭策、鼓励等,却不能给你内驱力。
可以说人生的真正能量源自本我,而超我可以修正、导引这种能量,也可以扑灭这种能量。注意,动力在本我。
我想内心的声音,动力部分在本我。如果压抑它,人生就枯竭无力了,而不导引它,人生就会偏差。
我们常陷入生存或者毁灭的困境,殊不知,倾听内心的声音,活出自我,非但不会导致毁灭,反而因此才会更有创造力,更容易创造世俗的成就,活出精彩的人生。
3、
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理论,前四者(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匮乏的需求,导致匮乏认知。而后三者(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丰盛的需要,导致存在认知。
大多数人被困在了前四者,而看不到后三者的需求,或者压抑了后三者的需要,把这两部分对立起来了。
马斯洛阐述道:前四者是基础,如果匮乏,则很难成为自我实现者,也就失去了自主的人生。
4、
叔本华说过: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
那么哪个欲望才是本来的真我呢?
其实可以往前推(找感觉和态度),推到最后一定是对爱的追求。
对爱的追求,甚至大大高于对生命执着。 像,有的孩子就因为一次测验考了低分,就自杀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且不去探讨,但有一点,那就是父母的责怪不高兴,在那个孩子的心底,是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文化可能对欲望是有很大的排斥的,甚至是敌意的,极致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我们比较讲究“克己复礼”讲究压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比较讲究忠孝,而忠孝的本质就是:
不要听“自己的话”,要去听别人的话。
因为经常听从别人的话,经常克制压抑自己的欲望(需要),这实际上是自我攻击,导致我们自体虚弱,这样生命力的动力部分就被压制或者转向自身了,所以就常常听不到内心真实的声音了。
自己内心自我谴责的声音、强迫自己的声音、鞭策自己的声音高出天际,而真我的声音弱到几乎无声。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欲望、梦想,这其实是长期自我压抑的结果。
总是压抑自己,使我们迷失,也使我们的人生枯竭,其实就是动力失去的状态,自体得不到滋养,再加上不断自我攻击,导致抑郁。
总是在跟所谓的现实妥协,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里面好像有一个潜在的看不到的认知前提,就是:
欲望是不好的甚至有罪的。我们自己如果要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一定会被人讨厌,一定会跟现实碰壁,一定会死的。
而所谓别人的要求,其实不过是别人的欲望,所以我们常常欲望着别人的欲望。
这倒不是要你放弃现实感,恰恰相反,心理偏差的核心就是部分或者全部失去了现实感,活在了“梦”里。
但是,现实感并不是世俗的“现实一点”,而是要看到“现实”背后和深处的东西。你不去、不敢去深入现实和自己内心,看不到真相和规律,也看不到自己的本心。
5、
听从自己内心的欲望,是不是做我们欲望的奴隶呢?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是不是就自私呢?是不是就不顾现实呢?
这里,本我的需求,是需要得到超我的引导的,这大约可以说是人性化的过程。
佛家经常讲臣服,臣服是不是就是屈从,是不否就是做现实的奴隶呢?
其实这可能是非常普遍的很深的误解。
所谓的臣服并不是臣服于权威臣服于文化,而是臣服于真相。
而我们自己,包括我们自己的所有的欲望,其实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而感觉,比知识更接近于真相。
尊重你的感觉。
我们只有臣服,才能够让全部真相浮现,才能够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是智慧。不臣服于真相,你就看不到它了。
那么是不是因此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呢?
也是,也不是。
因为我们欲望满满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欲望(需求、愿望、梦想等)绑架,我们就往往看不清这个世界,看不清自己。
但是,完全没有了欲望,那么人生的方向就没了,人生动力也没了,人生就枯竭了。
只有先树立起来了(志向),又放下来,才是究竟。
立大志,人生因此而有意义,志向是统帅一生的东西。
如果你的志向只是苟活着,那么,你的人生就肯定会是苟且的;如果你的志向只是活着就好,那么你也只能得到动物一样的人生……
这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框架得到理解:你是困在前四个匮乏的需求里,还是飞翔在后三者丰盛的需求里?
但是,如果志向不能放下来,则你会被其绑架,导致思维狭窄。
只有放得下,这个时候的心呢,才能很平静。就像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的状态。
一切真相——它是有层次的,有不同的维度的——就会在心底浮现,而这个时候才是你达成自己的愿望(或者说欲望吧)的最智慧的方式。
有时候需要坚持,有时候需要妥协,但你不忘初心,也就是自己的真我,即便最后没有达成目标,你也至少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你也算找到了真我,至少可以成就真我。
人生至少有两个维度:你做的事,和,活着的你。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会顺遂的,而不管顺和不顺,正能量负能量,生能量死能量,各种感觉你都打开心门接纳,这就是臣服。
成就那个活着的你(本我),你是动力满满的,又因为臣服,和超我的引导,你也更容易成就事业。
7、
王阳明说:
天理即人欲。
尊重你的欲望,尊重你内心的声音,尊重你的感觉,你会看到你真正的追求,其实是爱。
臣服于真相,臣服于规律,而敢于破除权威、文化,你会看到真相和规律。
立大志,放下,你会活出真我,如此智慧的你,怎么会活不好呢——即便是世俗中的“活不好”,你也是求仁得仁啊,那你不也是自在喜乐的,对吧。
王阳明说: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真正伟大和成功的人,多少都是活出了真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