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个例子吧。
小朱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大概在10年前他在厦门想做一个古琴老师的助教,这个时候呢,又有一个职业上的机会,要到湛江去做酒店。
他当时感觉呢,主要还是考虑经济上的问题,可能去湛江做酒店会赚到一点钱而做古琴助教则可能太清贫。
但是,到现在还是很纠结,觉得当时不敢听从内心的意愿,屈服妥协了,很遗憾,甚至很内疚,觉得自己生命被辜负了、枯竭了。
他总觉得一个人要遵从内心活着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很残酷,至少很骨感,要真听从内心的声音,那还不饿死啊。
他跟我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人不大可能听从内心活着,因为每个人都是活在现实世界中嘛,怎么可能听从内心的声音?你活不下去呀!
我当时想:是不是现实太骨感,所以人就没有办法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甚至,听从内心的声音,是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现实点。
好像是,如果听从内心的声音活着,就肯定活不好。
他很想教音乐,但是又很想赚钱,这两者是矛盾的,那么到底哪个是内心的声音呢?
我请他先静下心来,向前找找感觉,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声音:要赚钱或者从事自己所爱的事。
(似乎有个预设的前提:这两者是对立的。但是,这个前提就对吗?)
前者是源于他的超我;而教音乐呢,他觉得他喜欢,看起来是内心本我的声音,但其实也是源于他的超我。只不过是要赚钱的需求,大过了教音乐的需求。
再向前找感觉,在这两个观念之前,他似乎看到了两个孩子:
一个是让自己显得清高、显得文艺的恐惧的孩子;另一个是内心匮乏不得不去挣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委屈的孩子。
恐惧和委屈,这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孩子,都是匮乏的。
那么,要去挣钱那个是他的本我还是超我呢?
应该是他的超我。因为这个观念,其实也是被文化影响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植入的。
他的超我在不断责骂那个内心的孩子:这件事你再不想干,你也必须去干,不然你会饿死的,你的家人会骂死你,责怪你,他们也会饿死的。
那么,向后找态度,最后他确定了还是先去做酒店赚钱,这就是态度。
那这个态度是怎么生成的呢?
这个态度源于他的一个认知,那就是教音乐赚不到钱,而且他也觉得自己不行,不可能赚到钱。而做酒店,他虽然不喜欢,但是却可以赚到一点钱。
但是这个认知对吗?
教音乐的同时不一样可以留在厦门赚其他的钱吗?再说,即使教音乐本身,难道就一定赚不到钱吗?再说,即便是教音乐就算是赚不到大钱,难道就会饿死啦?
可惜,他那时候看不到这个可能性,这其实是匮乏导致的思维狭窄。
教音乐的本身一定挣不到钱吗?他看到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多人教音乐的人,尤其是小白,挣不到钱。
再然后,去湛江做酒店也就是打工嘛,工资是肯定会有的。那么他一定不爱做酒店吗?
其实这个的认知还是源于他内心的认知:他觉得自己不爱做酒店,因为那时被迫的,是别人要他做的,所以他就觉得(误以为)不喜欢。
准确来说,与其说他不喜欢做酒店,不如说他不喜欢被强迫。
不管是去做酒店还是教音乐,他的根本追求只是做这一个事情:
其实都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应该说他的本心是寻求爱。
从这个本心来说,当时的他,不管是留下来教音乐,还是去湛江做酒店,都是在追求爱,只不过是被错误的内心认知绑架了,所以选择出现了偏差。
这倒不是说他当初去湛江做酒店就是错误的选择,而是说他选择“被迫”去湛江做,是有偏差的选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