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有一个“悟”突然点亮了我。
你比如说抽烟,我现在是上瘾了。但是我很享受抽烟吗?我很喜欢抽烟吗?
真诚地觉知:其实不是。
听很多人说吸毒也是这样的。
*
更多的时候抽烟是一个习惯性行为,有多少人,就说我自己吧,很多时候抽烟一点也不享受,甚至讨厌,可是还想“要”——很像自虐(可能就是)。
想“要”不等于喜欢,这是我今天的一个重大觉知。
上瘾就是不断的想“要”,可不是“喜欢”。
*
就像暴饮暴食者和美食家的区别。
暴饮暴食者吃到后面撑的半死,其实非常难受,可是还不断的想“要”。而美食家会细细的品味食物。他在吃的时候得到巨大的快乐——他不会被想“要”绑架。
就像佛陀觉悟后,跟孩子们分享橘子。他带领孩子们以自己的全部本真和橘子的全部本真相遇,细细的品味,完全投注当下,那是一个“喜欢”的状态。
而很多人吃着吃着就是停不下来,至于吃了什么,都已经忘记了,只是不断的再吃再吃不断地在吃。这是想“要”的状态,也是上瘾的状态。
你不信可以试着问一个正在不断吃菜的人——我试过了很多次——你刚才吃的是什么菜?啥滋味?
几乎没人答的上来。
*
“喜欢”是活在当下的状态,而想“要”是一个被强迫状态。被哪里强迫呢?被大脑回路强迫,习惯是一个强迫性行为。
*
有一句话叫做:
行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很多人不断的强调:做事要坚持,如果你并不喜欢一件事而不断的坚持,它这个是在培养一种行为,它可能会形成习惯,然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大脑回路,这个大脑回路强迫你不断去做,这就是习惯。
这是一种被死能量笼罩的状态。这种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你内心并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的,这是相当耗费心理资源的,这样的持续看不到内心的状态,会导致生命力的枯竭。
而“喜欢”,甚至是乐之者,这是生能量满满的状态。你不需要靠习惯靠大脑回路去不断强迫你,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是自驱力。这是一种生能量满满的状态,是内心资源的滋养和饱满的状态,这样的生命是不断得到滋养的状态,这样的生命就像是被上帝亲吻过得到祝福一样。
*
熬着,如果是有益的行为,有觉知的状态下,那么你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建立好的大脑回路,去形成好的习惯,并利用这个惯性去持续做有觉知的行为,这样你会成为自己大脑回路的主人。
但是切记:要全然的投注,要活在当下。这样你就会生能量满满,你的人生、你的生命力你的生命,都会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创造中得到滋养。其实也就是在不断重复自己行为的时候要注意全然投注,也就是活在当下。
*
谁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大家都在说的话,难道就对吗?
如果学习那么苦,而我们又不断的不断的强迫自己去做,最后也形成了习惯,同时我们又以自己享受学习为耻,甚至为罪的话,那么人生该是多么苦啊,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和枯竭啊!
谁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呢?大家都在说的话,难道就是对的吗?
*
不如以苦为乐,这个中间有个“转”,是很高的智慧,也就是,我发现其中那些超一流的人有一个很大的诀窍:众人皆以为苦的学习,他却很喜欢。;众人皆以为苦的事儿,他却乐在其中;众人需要去熬去坚持的事儿,而他却很滋润很享受。
好像,我们的文化,对“喜欢”是有些敌意的,似乎我们“喜欢”了,就不高尚了,就没有献身精神了,就有愧疚了。
*
还有一个所谓自律的问题,既不想“要”又不“喜欢”,这时的自律真的像自虐。
想“要”而不“喜欢”,这时自律的动力不是内驱力,而是外力强加,像鞭策(人性渊深复杂,我并没有说鞭策就完全不好),会损耗我们的生命力,长期如此而不自知,会导致生命力枯竭;
不需要想“要”,单纯就是“喜欢”,这时的自律真舒服真美好,人生不断被内驱力滋养是多么丰盛饱满啊。
*
喜欢,你不但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且你是活在当下的,你的人生是滋养的饱满的喜悦的。
我一直是一个特别能熬的人,但是现在我看到了这种所谓的熬,死能量满满的熬,我的生命是多么的干枯啊。
*
好在今天有了这个觉知,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我才发现原来佛陀的生命是如此的饱满如此的滋养;王阳明的生命是如此的饱满如此的滋养。
怪不得王阳明在走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是:
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原来,喜欢带来丰盛的生命,而丰盛的生命是了无遗憾的,也可以理解成:
我正饱满地活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