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2020-10-09 14:18:17)
标签:

杂谈

1、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这几次重听武志红的课,听到关于心灵平静、孤独等等话题的时候,我觉察到内心深处对某某朋友的攻击:他这个不行那个不好的。

我又想起在最近吧,尤其是最近半年时间,我看这位朋友怎么看都不顺眼,这个也没做那个也没做好啊,甚至他吃饭的时候,我都隐隐感觉:你tmd又没有创造什么价值,还总是吃的那么自在。

但是我都没有说出来,因为我又马上觉得自己这样很小气吧。

我“看到”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第1个,是我心里有攻击性,我都没有表达出来,我把它憋回去了;

第2个呢,是我把这个攻击性变成了内心中持续不断的埋怨;

第3个呢,我似乎有点感觉:

我是不是把自己投射成了他,或者把他投射成了我自己?

我还“看到”我分裂出两个人,一个我就是这位朋友,然后不断的在做“他”,另一个我在持续不断埋怨“他”。


2、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武志红说了一个案例,说:

一个女的哈,嗯,总是觉得太郁闷了,自己有很大的不满、怨气淤积在内心。那,本来呢,她自己也相信,只要提出离婚,她老公不会为难的。可是呢,她就提不出来。

她就不断的跟自己母亲讲,而母亲呢,每次听到都很烦,说:哎呀,你怎么那么作呀,你老公有哪点不好了?又老实又安全又可靠的,上哪儿找这么好的老公?

越是这样哈,这个女的呢,就越忍不住把自己搞得越惨。

然后再反复跟他她母亲说,母亲呢总是那么说,她感觉母亲就像一个封闭的铜墙铁壁,把自己的心封在里面,就是不愿意“看到”自己女儿的那种苦,那种表达。


那,武志红听完了就说:

“人呢,可能被“看见”,尤其是被“母亲看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

”而你呢,反复在尝试“被母亲看见”,结果你母亲就是“看不见”,于是你不惜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惨,你想:这总可以“看见我”了吧。

“你明明可以提出离婚,这样迅速就解脱了。可是你就是不希望母亲“看不见”你,似乎是:

“宁愿要被母亲看见的苦,也不要不被母亲看见的幸福。

”或者有句更深的话:

“母亲可能只能(愿意)看到我的苦

”越是如此越令你执着,你就需要把自己弄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的惨,希望被她“看见”。

”唉......其实你可以放下对这个问题的执着,你母亲“看不见”——对她来说,这已经是一辈子的事儿了,好像改变不了了——你也没必要去勉强自己改变她。要去改变她也是徒劳,非但如此,还给你更大的烦恼,甚至毁掉了你自己的生活。

“——你可以放下要母亲“看见”你的执着了,那是对你和母亲之间的母婴关系的徒劳的救赎,注定会失败的。而且,你现在要解决的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你自己的亲密关系,这才是你需要面对的。”

放下这个刻舟求剑的游戏吧!

这位女士终于明白了:

历史就让它成为历史,重要的是当下。你放不下,就会一直在重复过去,这就是轮回呀。

明白这一点之后,这个女的直截了当地跟丈夫提出离婚,丈夫也没有为难,既没有为难她,他自己其实也不为难——原来,所谓的难,绝大多数是想象啊,是沉在迷梦中啊!

其实呢,她的这种感觉,还是被“看见”了,至少是被咨询师“看见”了——原来觉察之中就有救赎。

我想,我们多少人,包括我自己,都在这种刻舟求剑的游戏里啊!

其实,我们需要去投入去连接去面对,去在真实的关系中“看见”,也被“看见”。

从这个角度说:

“被看见”,还真是人最深的需求啊!


3、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我发现一个问题哈,就是有句话叫做: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包括人生中的一切关系,对人也好,对事物也好。

这不就是活在当下的意思吗?


那么在深度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里,是不是可以说:

排除其他的一切因素,那么在关系中被看见、被欣赏,在关系中情感流动很充沛、智力流动很充沛的人呢,就会有很强的存在感?

有很强的自我欣赏或者被欣赏感、受欢迎感、价值感,ta就会长寿吗?

因为他内心深处觉得活着有很大很独特的意义,不也就是人间值得吗?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亲密关系的质量哈,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原来,科学家真不打诳语,哈佛的心理学家的一项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结论是:

关于人的幸福和长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那么,能不能就是为了活得长一点,把亲密关系搞好呢,哈哈


回到开始说的那句话:

其实不仅仅是亲密关系,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文学、艺术、建筑、商业、甚至是大自然,等等,莫不是源于人与那个人、那件事、那个世界,实现了最深度的关系,才被创造出来的。


4、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我好像一方面拼命想去建立深度的关系,可是呢,另外一方面呢,又在拼命逃避建立深度关系。

比如说某某人有体味,比如说某某事太low,某某地方太土。

以前觉得都是他们的问题。


更深度一点觉察,才发现:好像我自己有一些羞耻感。

我觉得好像跟他们在一起显得不高大上,显得自卑。

显得,呃,不,不是我自卑,是他们比较low,似乎如果换成稍微高大上一点的、出名一点的、或者思想深邃一点的人呢,我肯定就不会有问题——以前我这么觉得。


我又有一个感觉哈,似乎是因为我自己自卑和害怕自己投入去建立深度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的羞耻感和恐惧感呢?

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卑的来源,对,来自于我自己的原生家庭。

是改变的时候了。


5、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我发现念头啊,彼此间是勾连的:

你如果总是关注那些负面的、负能量的东西,然后呢,你就会不断的产生与之相关的负面的负能量的东西……

它慢慢就会演化成,从观念到画面到故事情节到故事,然后这个故事呢,就慢慢就会外化成你的生命故事。


以前只是有这个感觉,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最核心的原因是:

人是自恋的。

所谓的自恋,有一个核心的维度就是:我是对的。


哪怕我觉得我自卑我不好、我不配得、我觉得外界世界是坏的,这些东西看起来对我是很不利的,好像我应该抛弃这些念头。

但是,事实却是:

我宁愿去面对,去沉沦于悲惨痛苦,也不愿意从根本上否定自己。


而我的这个根本自恋就是:我是不好的,世界的凶狠的、是不欢迎我的。

这个内心的深处的观念,来自于我的童年经历和自己感受之间的奇怪的看不见的形成过程。


我“看不见”它,所以也就“日用而不知”,这也就是决定了“我看见的”,就自然成为彼此不断勾连的源源不断的念头。

也因为“看不见”,所以就好像我看见的外界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我内心决定了我怎么看。

也就是最终成为我的“内心世界”,然后这个“内心世界”投射到当下世界,成了我的“现实”,成了我的命运。


而在我“看不见”的时候,这个根本自恋就是:我是对的,它决定了我“看到”的“明明就是这样嘛”!

如果要改变这个内心的观念,岂不是否定了我的根本自恋?岂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我之所以为我?!

所以,宁愿不断吃苦,也会抱着这个根本自恋活着,活成了这个苦哈哈的人生。


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在跟自己较劲了:

把人的注意力转到了正面,转到了积极的新的方面,人的自恋也同样会起作用,那么“好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你的世界也会从感觉到观念、从观念到画面、从画面到故事,最终你这个故事会投射出来,成了你新的命运!

这可能也是好命与坏命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所以呀,干嘛不对生活微笑!


6、

照亮生活这片原野的,不是月光,而是原野次第开放的正念之花

我发现,最近抽烟喝酒很严重。

看起来哈,我现在的一切都在向上,从心理状态到人格的感觉、到视野的感觉都在向上啊!

为什么?


我想:

可能我抽烟喝酒啊,是想破坏这种感觉,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强大恐惧症,好像有了这种感觉(我可能会变强)就会遭到意外打击,就会倒霉或者导致关系断裂。


我本来戒了烟,但是后来见到有些朋友或者某种场景就会一直抽烟,我为什么又抽起来了呢?

我开始感觉得到的是我想通过抽烟啊——有一个很看不见的手推向把我推向他们啊——向他们认同。

如果不去认同,就会有灾祸降临似的。


现在我感觉到可能不止于此,可能是一种从人格到智商上的自我摧残。

也就是我不敢(不能)比他们强,否则会被毁灭。我通过抽烟喝酒来伤害自己,这样能够让我显得比他们弱。

这就是强大恐惧症。

哦,怪不得,在沉沦了十几年之后,现在开始走上坡路了,我开始莫名地惶恐了。


不对呀,从小似乎我在家里是比较受宠的,显得我比较强啊?

哦,原来是:

我的整个原生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很弱小易碎的,整天笼罩在家庭上空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会受到恐怖打击的感觉。

原来,整个家庭的感觉,投影到了我的内心,成了我的内心深处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方式,合起来就是生命模式。


可是,现实是:已经时移世易了呀,我自己和这个外界世界都改变了呀,我的内心却不易察觉地还固守在过去。

所以,人生真是一场修炼,要想走出过去、走出自我,需要时时觉察、时时新我、活在当下。

确实,人生如戏,在戏中不断以假修真成就自我,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