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人人都喜欢打网络游戏,也不需要别人引导督促,连打几天,废寝忘食,也不累。这是个啥道理?

但是呢,为什么大家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了,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觉得学习苦,这咋回事儿呢?
为啥学习这么苦?

这是今天鹤章提给我的问题,我试着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也有了很深的领悟。
01、
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呢,我先说明几个前提
1)说人天生不爱学习,这个应该是对人的误解。不管是有意还是别有用心或者是无意的误解,反正就是个误解。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最原始的生物到低等生物到低等动物到人这么一个进化过程中来的。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动物,不管是从高等到低等,都很喜欢游戏。它们其实是在游戏中学习技能,主要是求生技能。
所以游戏的本质其实是学习,也可以说,学习就是游戏。
一切游戏的本质都是象征,是对将来要面对的各种场景模拟,都是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应该说所有的动物,当然包括人,基因就决定了,都是喜欢学习的;
2)人的神经系统啊,其实至少分成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应该是从神经末梢到脊椎,然后从脊椎到小脑中脑间脑,然后再到大脑皮层。
从神经到脊椎是一层,这应该是神经系统的最低级的结构;然后,小脑中脑间脑,这个应该是大脑的原始部分叫原始大脑;最后是大脑皮层,也叫现代大脑。
那么从这个神经系统的分层,你也可以看得出来:
你看,人类看起来是自己的理智在做主,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是原始大脑在做主,现代大脑只是在解释其合理性而已。只不过,你只“看得到”现代大脑的思维过程,便误以为是它在做主。
3)心理学把人的认知方式分成两类:初级认知和次级认知。
初级认知是对于意象的认知,也就是直接对于声音啊、图像啊、味觉啊、身体的感觉呀,等等这些的认知过程;而次级认知呢,是对于语言啊、文字啊、逻辑思维呀,这一块的认知,也算是高级认知。
那么在进化的过程中,前者呢,发生是比较早期,而后者呢是发生的比较晚近,也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这也同样适合前面说的逻辑:越原始的,越具有奠基性。
人类如何跃出潜意识之海

02、
有了前面的一个基础认知,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为什么打游戏不累而学习很苦:
1)电脑游戏(网游)其实是对于人类乃至于是对于动物的游戏的一种模仿。
补充一句:当然除了网游之外的游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互动啊,这种游戏那就更直接是从动物到人的游戏的延续了,这种游戏是对未来生活场景的模仿。这应该是人被基因决定的一种本能了,当然也是对未来成长的一个预习。
在认知层面呢,它属于初级认知。这个初级认知呢,在人类进化的几千万年的历程中呢是已经经过充分进化的,它是先验性的——也就是存在于人类本能中的。
如果问它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位置呢,应该是属于原始大脑的位置。它属于人类的潜意识,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甚至更深,属于本能层面的。
也就是说游戏,其实在人成为人之前它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它对应的是学习生存技能,对应的是人的生存,是基因能否延续的根本问题。
所以人对游戏天然是有这样的源源不绝的动力的。
再加上,现在的网游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是一大群对人性透彻理解的专家的精心设计,像是什么时候该给一个什么刺激,精确到秒;像是如何把握人的兴奋点,等等。让人欲罢不能。
还有一点呢,就是现代社会呀,大家的欲望都很强烈;而且,大家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所以大部分人都非常的焦虑失控。而网络世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比较少现实挫折的,相对感觉起来比较安全的环境,相对比较有控制感的环境,所以也难怪大家都容易沉溺其中。
你看啊,本来人天然就喜欢打游戏了,而网游又经过了精心设计,再加上现实的焦虑。所以大部分人都能投身其中,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了。
2)而学习呢,它对应的是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所以他是属于次级思维。
而人类呢,在几千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真正开始有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呢,可能就是不足1万年。所以这种学习的形式呢,对人类来说哈,其实是新内容新方式,是不熟悉的。
尤其是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呀,那时间就更短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真正展开让全人类学习,应该是这200多年的事情,最多三四百年
那么你想想,人类的大脑皮层去对应着这种次级思维的过程,他是不熟悉也是觉得很枯燥的。
所以当然,总体来说是很难提起大家的兴趣的。
所以要学习呢,就得稍微鞭策一下自己,强迫一下自己。
而且,要学习这些东西,新的东西要在大脑皮层建立新的连接,这个当然是相对比较痛苦的事情吧,所以叫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3)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
其实不是。
我曾经学习过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比如说他在思考相对论的时候哈,他是依靠自己的思维实验嘛,最后产生了灵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狭义相对论这一套理论体系。
看起来狭义相对论这一套理论体系是属于次级思维,是语言的文字的符号化的逻辑思维的。
但是呢,爱因斯坦的思维过程却是回到了初级思维:
他想象他自己是一束光子,在想象中自己再发出一束光子,他在想象前面那束光子是会远离自己而去呢,还是越来越近?(好像是这样的)
结果在他的初级思维中,他看到前面那束光,并不会以超越光速每秒30万公里都速度,远离他而去;而是前面的光束,相对于他仍然是每秒30万公里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看到了时空发生了弯曲。
狭义相对论我是真不懂,但是我了解到他是通过这种思想实验,得到了灵感,最终确立了狭义相对论。
科学本应该有趣

那么这种次级思维的结论来源于哪里?
其实爱因斯坦是把一个次级思维东西形象思维,也就是以初级思维的方式来思考次级思维的东西。
再说一个伟大的例子,佛陀在禅定中,“看到了”大道。
我想,就是伟大的佛陀把人人都很苦恼的次级思维的东西,像生死问题,放到了初级思维中。
觉察带来觉醒

所以学习科学的奥妙,普通人的学习在于勤奋,在于能够坐得住,反复想能够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在自己的次级思维中得到训练。
但是要达到相当的高度却需要回到初级思维中。
03、
那么,回到文章最初的话题:
为什么什么觉得学习苦? 为什么学习的效果比较差?
我想是因为人类发展出次级思维是比较新近却不习惯的事情,人类其实还不太擅长于次级思维,并且也不怎么享受次级思维。要反复在大脑皮层中建立新的链接是比较痛苦的。
所以很多人建议把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改为乐,因为这个苦字对人产生了太多的催眠,似乎学习不苦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认知行为有了了解,那么就可以主动的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符号化思维的次级思维,经常转化为初级思维,这样既变得有趣了,而且也变得高效了。
可能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像打游戏那样学习,一方面游戏是初级思维的过程,第二方面游戏是对人感觉的调动,还有一方面呢,游戏因为已经经过很好的商业化了,所以呢,就有一群专家反复在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兴趣和沉浸感。
游戏如果还无趣,它怎么赚钱啊?
而我们目前对于科学文化的学习呢,更多的还是强调苦修苦学,我觉得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下一代的学习创造更加良好、有趣的环境。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需要补充一下,那就是说,现在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被赋予了太强的生存焦虑,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它的趣味性。
你看,像狗或者猫,其他动物也一样,彼此之间的游戏本来也是基于生死,但是呢,游戏却是离生死太远了。
像狗兄弟之间的那些追逐、抓呀撕咬啊什么的;猫之间也一样……它们多么快乐啊,游戏被设定成离生死非常远,所以有了非常强的趣味性,所以这些猫孩子狗孩子他们很乐意玩这个游戏,这反而非常有利于他们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游戏离生死很远

所以有人说:
当你对人世间看不懂的时候,可以看看动物世界。
所以你看,我们有必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生死的连接做的那么紧密吗?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可能还有一点,我觉得需要提醒的是:似乎父母比孩子更焦虑,这个就变成了在潜意识层面,父母把孩子主动愿意学习的欲望给绞杀,至少是替代了。
最后,总结一下:
为什么学习那么苦,且无趣,如何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孩子?
1)、回到对人的本能和对人的思维的理解上。学习与游戏应该都是人的天性,所以,应该修正这个错误的认知:好像学习是很苦的,或者不苦就不是学习,或者只有苦才学得好;
2)、可以学习游戏的方法,把次级思维中的学习,加入尽可能多的初级思维的东西那么,你的创造力就会从潜意识中源源不断的迸发出来;
3)、可以学习网游的方法,那就是引入商业的方式,让更多的专家去认真研究帮助孩子如何学习,给予学习以良性的刺激,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4)、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固然学习的本质可能是基于生存基础之上的一种对游戏的模拟。但是确实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焦虑和紧张,让学习回归它的本质,让孩子把自己学习的天性自然地发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