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看到宠溺孩子的恶果,听到这样说:就是你,看把孩子惯成什么样了!或者说:我们唯一的错,就是太爱孩子了。
似乎孩子天生就是坏种子,你对ta好ta就肯定会变成坏人。
所以另一面也很多,那就是对孩子跟仇人似的,打是亲骂是爱嘛。
很多人,应该是绝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无条件的爱孩子,就肯定会带来溺爱的恶果,孩子无法无天胡作非为,最后害人终害己。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严重误解: 溺爱与无条件的真爱,是有本质区别的。
1、
所谓真正的爱,是符合人性的,像:孩子希望被母亲、被父亲真正“看到”被认可。在人的天性里面,他被认可之后呢,他是得到了爱的感受的,然后他会相信:1)妈妈爸爸是好的;2)我也是好的。
人的本能就是寻求爱和表达爱,得到爱的孩子会表达爱,他的一切行为都会在爱的范围内。
被妈妈爸爸“看见”并给予爱的怀抱,这是对爱的寻求;让生命力奔涌而出,这是对爱的表达。
也可以反过来说:要相信孩子的本性是爱的,当得到真爱的时候,孩子必定会以真爱的方式表达生命力。
像那种很普遍的观念,说: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至少是对孩子严重的误解。

不错,有生命力是孩子的共性,当生命力不能以爱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会以破坏的方式表达。
而之所以会有恶,那必定是孩子爱而不能,要么是孩子以爱的方式得不到“爸妈”爱的回应,所以孩子学会了以恶的方式来寻求爱的回应;要么是孩子对爱绝望了,只能以恶的方式来报复社会。
2、
而溺爱呢?是父母他们“看不见”孩子,可能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童年也匮乏,所以没学会给予爱,或者他们误以为这样就是爱,比如棍棒地下什么的);也许在他们心中也有个想为所欲为的孩子;也许他认为孩子天性就是坏的,所以他“看不见”孩子。
这样一来,孩子这种爱本能就被压抑住了,孩子就需要做一些破坏的事情,伤害别人的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对任何孩子来说都一样:比挨打更可怕的是,爸妈对自己不关注——没有关系之地即是死地。
所以,孩子宁愿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以“做坏事”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而这个时候溺爱型的父母,会把孩子投射成自己,幼年的可怜的自己,然后他们可能就对孩子施以没有原则、没有边界的宠溺。
注意,先是“看不见”,不论孩子怎么好,然后是孩子开始搞破坏伤人,他们突然“看见”了,仿佛看见了幼年的自己,于是开始无限地包庇宠溺。

于是,孩子潜意识深处形成了这个观念:我越坏,得到的爱越多。而且我做坏事,不用自己承担责任。
那这个时候孩子内心就形成了一个逻辑:就是我去做那种爱的事情,我不会得到爱的,我只有去伤害别人,我只有去搞破坏我才会得到父母的爱。
而事实也证明,他每次搞破坏,他父母都会多关注他,他严重的搞破坏,他父母就会严重的关注他,那就意味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越伤害人伤害越大,得到父母的关注也越大。
遗憾的是,这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溺爱孩子的父母和受到宠溺的孩子,都觉察不到这一点。
父母还以为,如果说坏,那是孩子“天生”就是坏的嘛,我们的错,不过就是“太爱他了”。
其实,是父母把自己心中的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孩子认同了。
对这些父母而言,孩子表现爱的时候,在他们心底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看不见”。而一旦孩子开始捣乱、伤害别人。他们心底觉得“这才正常”嘛,他们非但“看到了”,而且会纵容宠溺孩子,就像是对自己幼年的补偿一样。
这样关系中的大人和孩子,会在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里,不断加强,会像成瘾症一样的,疯狂地践行。
3、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容易造成这个印象,仿佛是溺爱是真爱呢 其实作为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或者外公外婆也好,对于下一代的溺爱呀,首先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心中有一个可怜的自己和想为所欲为做坏事的自己。 同时,他们心底也觉得:孩子本质上就是想为所欲为做坏事的。 他们把这样的一个自己投射到了下一代身上。 所以最后因为宠溺而导致孩子没有责任感或者是变坏了呢,他们又觉得自己是没有责任的。如果有责任的话,唯一的责任,那就是他们太爱孩子了。这一方面是他们的误解,另外一方面呢,其实也是他们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溺爱,其实是长辈把“坏的自己”投射到晚辈身上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之所以有这个误解,其实是长辈有意无意把责任推给了晚辈的结果——当然,这都是在潜意识中运行的,所以大家都觉得很无辜。
4、
反之,溺爱不好,但是见到孩子跟仇人似的,就像贾宝玉他爸贾政对待贾宝玉一样,迷信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对待孩子的父母,我觉得那也不是真爱,虽然也都是假借爱的名义
如果只是说说问题也不大,我们应该也可以原谅我们的父母曾经常常以棍棒对待我们,因为那时候的文化如此,我们的父母还真的是以为那才是爱。
但是,问题是我们就不应该,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愤怒,而让这种持续不断的暴力,在自己家里,代际传承下去了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