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走出贫穷

(2019-10-21 10:18:26)

今天晚上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发现,不仅仅是我自己,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像我一样,现在社会节奏那么快,每个人都非常的焦虑。

所谓的焦虑,按心理学上的概念就是总在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的情绪,有些你知道却无法解决,有些你都不知道是在焦虑什么,就是遏制不住地焦虑。

我听有人说,焦虑就像诅咒一样,那有时候我发现这事儿啊,还真是那么神奇,就是你越担心吧,事儿越会来,可不就像诅咒一样。

我注意到这个规律很久了,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像是穷人困难特别多啊,还真是有点规律。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1、

现在我觉得有点琢磨出来这个道理了——毕竟经历太多了,跌倒那么多次,痛啊,不琢磨不行啊——因为人在不顺的时候啊,特别容易焦虑,而焦虑呢,就会把人的注意力锁定在那些痛苦的事情上,或者锁定在障碍上。记得我曾经说过的一个公式,是从李笑来那里学来的,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

那这可不就意味着我的注意力被锁定在了障碍上面,锁定在了痛苦的事情上面,锁定在错误上面了?按心理学的概念说,就是被锁定在死能量上面了。

结果肯定是我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障碍,越来越多的不顺,越来越多的痛苦,这个时候我的认知是狭窄而僵固的。结果确实是会发现,这种焦虑确实像个诅咒,越怕出错越错越怕吃苦越吃苦。

说到这里我就越来越理解,二三十年前我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书啊,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一个好的组织啊,要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而不要放在困难上或者障碍上。他还说了一句同样经典的话:要把注意力放在事情上而不是情绪上。

我想,人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要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很难做到,关键是很多组织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问题上。

2、

我转念一想,不但是组织里,家里也是一样啊,虽说是: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焦虑,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问题上?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性如此,与其客观地让孩子成长,还有一个需求在家长的内心深处是更根本的人性,那就是满足自己的自恋——对,家长会觉得自己比孩子强,比孩子正确,如果选择去相信孩子,那岂不证明了自己不如孩子?——结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需求,家长莫名其妙的越是焦虑,越是关注孩子的缺点,孩子越是固着在缺点上了——孩子内心深处也是很聪明的呀,他是以自己的缺点承托出家长的正确呀。这其实是一种关系的“共谋”。

其实在组织中,也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关系的“共谋”。

3、

再仔细一想,我的这个理解还不究竟,其实更究竟的理解是:你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你需要直接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因为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你会形成思维狭窄,导致思维被问题锁定;而你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呢?这看起来好一点,毕竟可以解决问题嘛。但是仍然你会被问题锁定,有很多问题是站在目标角度来说,绕过去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解决;最究竟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

这就好比一个例子,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他因为非常怕摔倒,所以他对于路上的石头啊、障碍啊,非常的关注。那么可以相信,他是最想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越过这些障碍,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他会被这些障碍锁定,鬼使神差地基本上都会反复撞在障碍上。

我之所以把反复这两字加粗加黑,是因为这种重复是人性决定的,令人觉得像是命运的轮回一样,殊不知是自己决定的。

但如果说你是一个骑自行车的高手,你关注的是什么?你关注的是要骑自行车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哪怕100公里200公里或者更远没有关系,那么你会记得你路上越过了多少障碍,绕过了多少石头吗?不会。你更不会一路上去搬开每一块拦在你前面的时候,你并不需要把路上的所有的障碍,都去解决掉吧,不需要!你关注的是你怎么达到目标嘛。

你甚至都没有觉得路上有什么障碍,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目标。

拿开车做例子就更形象了,比如说你从这个地方,要开车去北京,1000公里800公里没关系,中间有多少关卡中间有多少的障碍,你不用去想啊,你就心怀着北京这个目标,然后段一段的开好了。

这就是目标思维。

4、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我记得是一个很著名的整形大师叫舒尔茨吧,他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人是目标动物,人就是一个目标体系,如果你失去了目标,那么死亡就成了你唯一的目标。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瑞德说:人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就是这个意思。但这里的生死不仅仅指肉体上的生死,也指精神层面的生死,比如我想做好一件事,这是生能量,而我的愿望之火被浇灭了,就是死能量。我发现,我们的组织也包括家庭,非常擅长把组织成员或者孩子的生能量浇灭,比如一个孩子刚开始对音乐有兴趣,结果妈妈就天天拿着鸡毛掸子坐在他身边督促他练琴,孩子本来的热情就这样生生被妈妈的焦虑的死能量给浇灭了。

我又想起海底捞的张勇,他说他开始其实并不懂餐饮,所以他给员工非常大的权力空间,员工甚至可以决定是否给客人免单。有了自主权的员工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可是,我们绝大多数公司的领导,却截然相反,觉得员工都是懒的、蠢的,一不小心就干坏事的,结果员工可能本来还有工作热情的,被领导的英明和爱护,搞得只剩职业枯竭。

更严重的是曾经的诺基亚,我看过一篇很有价值的分析文章,他说那时候的诺基亚管理非常标准化和控制成本,但是组织里弥漫着严重的组织畏惧。

这又令我想起另外一个人说的一句话,他说在大海上航行,如果你失去了航向,任何风啊都是逆风。想想真是有道理呀,当你有了目标你就会明白,哪些是顺风,哪些是逆风。其实,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跟风较劲。

其实哈,这样的理解哈,对于一个组织也是非常有效的,就是如果说一个组织哈,是一个非常焦虑的组织,非常害怕犯错的组织,那么你可以想见,这个组织一定会被错误锁定,会被障碍锁定,本来组织的定义是什么?组织的定义,就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完成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人和物的某种聚合,他是为了目标而去形成的,而不是为了障碍,也不是为了去克服障碍而形成的这样的聚合。

你再回头看舒尔茨的定义,人是一个目标系统,不也跟一个组织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目标,他的生命力,他的热情、他的创造力等等,不就枯竭了嘛。

5、

这又是我想起我前天写的那篇文章,叫做《走出贫穷》,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到这一点,现在觉得应该补充上这一点,也就是说,可能早年经历过严重匮乏的人哈,他会形成这种匮乏性认知,越早形成的刻痕越深,这也就是思维狭窄,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你看我有这么多的困难,我活得这么不容易,我还谈什么生活的目标呢?

可是,另外一类人,他们同样处于同样的困境中,他的认知却是是:虽然我有这么多困难,我活着这么不容易,但是我要实现某种目标,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虽然我眼前有这些困难,不也同样有很多人穿越了这些困难和障碍,达到了他的目标了吗?

所以这两类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第1类人说:我生活这么艰难了,我还能有什么梦想呢?第2类人的想法是,我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我即便是生活的比较艰难,也没有关系,有一些地方是我需要克服的,有一些地方我连克服都没有必要,我坚信自己有力量有智慧能够走出去。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神奇“命运安排”:

第1类人就像被老天爷下了诅咒一样,越活越艰难;

而第2类人呢,就像那句话说的,当一个人知道他要去哪里,老天爷都会来帮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出贫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