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武志红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匮乏认知的,其实也就是大家说的贫穷认知:
他有一个来访者,是个年轻的女孩子,没有工作待在家里面,因为没有工作,几乎没有收入,所以她非常的节俭。
有一次她在淘宝上看到买圆珠笔有大优惠,大概是2块7毛钱就可以买10支圆珠笔。她马上就想买。
可是,要买的时候又有点犹豫,因为毕竟她没有收入,而且自己手头呢,还有以前打折买下积存下来的十几二十只圆珠笔。那2块7虽然非常便宜,可是。买下去之后毕竟也是一笔支出,所以他很犹豫。
但是不买呢,她又觉得这么好的机会恐怕以后都不会再有了,那么可能以后这10支圆珠笔要卖到5块7、6块7、7块7,都有可能,所以她又觉得非常的犹豫……
她就这么反复犹豫了一整天。
后来呢,她就去找武志红。
武志红说:首先,你为了这个2块7的圆珠笔,思考一整天不值得啊,像你这样的能力水平,哪怕去一个公司做前台接待,那随便一个月也有3000块钱吧,摊到每一天也有100块钱。你用这至少100块钱的时间来思考这个2块7的问题,不是很不划算吗?
后来一想也不对,因为她没有上班,没有收入,所以能够省哪怕再少的钱,也比没有省钱浑浑噩噩浪费一天好啊,所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再转念一想,不对呀,你就这个问题来问我做咨询,咨询费是很贵的,你一张口,多少个2块7就不见了,所以做这样的思考其实是不合理的呀。
所以他跟这个女孩子探讨,但是这个女孩子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说,那也不一定啊,我虽然这一次花了昂贵的咨询费,只是这个讨论2块7的问题,但是我以后人生无数个2块7的问题,我就不用再浪费时间了呀!
这看起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啊。
所以就这个事情,武志红的感叹是说:这个匮乏认知的确是局限住了人的思维呀。
这个女孩子要去上班吧,她对于上那个3000块钱的班吧,又觉得不值得,可是更好的收入的班呢,她又一时找不到。而且每天要去找工作呢,受到的心理摧残和打击又很多,就干脆躲在家里不出去了。
可是待在家里呢,又非常的焦虑,总是会被类似于无数个这样的2块7的问题,把自己的时间把自己的注意力给锁定,越焦虑越关注这些类似2快7,像是被诅咒了一样。
2、
下面是罗胖对于《贫穷的本质》的思考:
“那这三位(指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呢?我看了很多文章,都有点语焉不详。好在有书,我赶紧去看了他们的书,去年就已经在我们得到里面上架的电子书《贫穷的本质》。看完了之后,我觉得自己有点猜到了,为什么他们能得奖。
这三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叫“发展经济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怎么让穷国变富,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个特别艰难的学术领域。为啥?因为它不是在纸面上的学问,它必须在现实中兑现。
但是说起来很令人泄气。西方人从二战后就在非洲搞各种扶贫的尝试,但是大量的钱花进去,好像没有什么效果。我几年前的节目,推荐过一本书,叫《白人的负担》。这书就说了,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万亿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什么意思呢?如果每个儿童能够拿到12美分,就能打上一针疫苗,那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是做不到。
那为啥呢?最常见的分析是两种。一种是,落后国家的政府太腐败,截流了大量的援助款。所以,越援助,腐败政府的力量就越强,越不愿意做政治变革,所以国家就陷在贫困的泥潭力量了。那第二种解释呢?是不能直接给到穷人钱和物,给了之后,他们就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了。
这两个说法不能说错,但是你发现没有,这都是置身事外的一种逻辑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是,总想通过一套统一的、逻辑自洽的话术来解释贫穷这个现象。
但是要知道,贫穷这个现象太复杂了。所有简洁的、抽象模型,都解决不了现实中的贫穷问题。《贫穷的本质》这书里就说了,你说啥是穷人?在观念世界里,穷人是被高度抽象的。有时候懒惰有时候上进。有时候高尚有时候下作。有时候愤怒有时候顺从。但是,只要稍微看看现实,你就知道,每一个穷人都不一样。哪有什么能抽象出来的统一穷人形象?既然每一个穷人都不一样,你想用统一的政策来一揽子解决问题,这不是缘木求鱼吗?不是哪一个政策对不对的问题,是迷信统一的政策解决问题就不对。这是啥?这书里说,这是“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
举个例子。经常我们见到一个数字,说全球有10亿人正在挨饿。所以,很多慈善组织都想,哦,有人吃不饱,那我让他们吃饱了,他们的处境不就改善了吗?其实现实要复杂得多。
比如,这几位发展经济学家对18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即使是农村极端贫困人口,食品消费也只占他们总消费的36%~79%。你看,他们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吃饭。那剩下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可能是过节,可能是婚礼和葬礼。全家人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在全村人面前摆一次阔。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经济学家遇到一个人,说自己吃不饱饭。问他,如果你有更多钱,你会用来干什么呢?他说,会用来买食品。但是你能想象吗?就在调查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发现这个人的家里有电视机和DVD播放机。就问他,你都吃不饱,你还买这些?他的回答是:哦,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这个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再穷的人,也是人,也不是只知道吃饭的动物,他会有超越生活的各种期待,不管是有面子,还是能娱乐。杨白劳穷成那样了,不还是要花钱给女儿买根红头绳嘛。你看,一旦深入现实调查,就会发现,穷人的生活极其复杂,不是你看到他们缺什么,你满足什么就能改善他们的。
说个题外话。有一次我和在咱们得到App里做心脏医学课的冯雪老师聊天,我问她,人类距离彻底攻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还有多远?冯雪老师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就不对。你想,这些病是怎么来的?是人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胡吃海塞不锻炼积累出来的,怎么可能通过一颗神药就药到病除呢?治疗这些病,其实本质上是重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不是医生和药厂单方面的任务啊。对,贫穷这个现象,也是类似的,没有简单的疗法。
所以,这三位得奖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思路就是,去最穷的国家,最偏僻的乡村,去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去问,去理解,去搜集数据,去做一项项的对比实验,从最小的地方去着手改善。你看,他们不是拿出了什么新的经济学理论,他们是干脆走到了抽象理论的反面。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我读得很动容。他说,我们和穷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小。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有拖延症什么的,穷人的那些毛病,我们身上都有。那为啥我们比他们活得好呢?答案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知不觉得到的。比如,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所以就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比如,我们每天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给孩子接种疫苗这个事对我们就是常识,不需要被艰难地说服。并不是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被浸泡在现代文明的大水漫灌里面,我们个人能力差一点,没关系,社会系统会帮助我们,有些选择我们不用面对。
但是穷人不行。他们每天面对的选择太多了。就这点钱,他们要反复掂量算计,买的食品就顾不上健康,涨了点面子就会丢掉些里子。和穷人接触多了,会发现他们算得更精,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干旱地带,现代文明之水没有浸泡到他们。换句话说,人类最稀缺的那种决断力和自控力,我们其实不太用得着,而穷人则需要不断地去用。不是他们的能力差,而是因为这种能力本来就是稀缺的。
那怎么拯救贫穷呢?就是一点点地去做啊。针对每个人每个村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去做啊。不要被那本书的书名骗了,《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也许答案是:贫穷这个现象没有什么本质。每一个穷人都不一样,每一个地方的贫穷都有独特的原因。这本书其实就在提醒我们,关于怎么扶贫,理论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很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面对这些小事情,理解它,洞察它,做了它,积少成多,就能有成就。这个角度,也许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界确实理解不了,但是,我们中国正在做精准扶贫的基层干部都会深深点头。
我猜测,这才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躲开了高大上的理论,跑到了实验的第一线,挑出来三位经济学家,把奖颁给他们的原因。
3、
我看了罗胖对于贫穷本质的思考。他的观点是贫穷并没有什么本质,每个贫穷的人都有各自贫穷的原因,关键就是要去做。
对啦,关键是要去做。但是我不同意他这个结论:贫穷没什么本质。
我觉得一直贫穷的人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当然,第1个是命运把他们生在了,就是投胎不好吧,让他们出生在了匮乏的地方。
但是一直贫穷的人则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就像电影《狮子王》里面说的:当你弱小的时候敌人真多。这些不幸出生在匮乏地方的人,而后来又一直匮乏的真正的匮乏者,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认知啊。
当然他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还算富裕的人碰到的问题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敌人”要比富人多的多呀,你比如说在富人看起来根本就不是问题啊,像基本的饮水他们都要为此进行拼搏啊,生活上的一些基本条件,像一日三餐啊,他们都要为此进行顽强的拼搏才能获得。他们的思维被眼前的这些很艰苦的处境锁定了,就像被下了咒语一样。
但是,不也是有一些曾经贫困的人从中间走出来了吗?那么那一些从贫困里面走出来的人有哪些共同点呢?我想从这些贫困和匮乏匮乏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尽管同样要为这些匮乏而拼搏,但是他们的思维啊,他们的认知啊,不会被这些匮乏锁定,他们不认命,他们会跳出来。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看起来貌似不太恰当的比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写曹操在赤壁之战上大败,在乌岭小路上逃命,他的三次著名的大笑。第1次大笑说这个,诸葛亮无谋周瑜无智啊,要是我曹操啊,就会在这里埋下一支兵马,那我们还跑得出去吗?结果一笑笑出了个赵云大杀一通,曹操差点小命不保,拼死逃出来之后呢,十分狼狈;然后到了第2个节点呢,这家伙又大笑说:我笑这个诸葛亮和周瑜啊,到底还是不够聪明,要是我的话,我就应该想得到一次埋伏是不够的嘛,我会在这里再埋伏一支军马,那我们还逃得了吗?这一次大笑不打紧,笑出了个张翼德张飞。又是一顿胖揍,曹操又是仓皇逃窜;谁知这家伙邪性不改,逃出来之后呢,又到了一个节点,又是一通大笑,大家都吓得半死,说丞相你怎么还笑得出来呀?曹操笑道,说如果是我的话再在这里埋伏一只啊,我看谁活得出去呀。结果笑出来个关云长关羽,这次曹操没辙了,打也没法打了,只能是拼着把一张老脸踩在地上,去求关云长了,好在关云长心软了还是放了他一马。
虽然这个故事应该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你看得出来曹操即使在那种被完全被死能量笼罩,完全匮乏的环境中。他竟然也能够心里洋溢着这种生的能量,他的认知就不会被匮乏锁定。
所以曹操肯定不是池中之物啊,不论命运把他多少次带向贫穷和匮乏甚至是命运的绝境,他都能够再次一飞冲天。
我还记得我还看过一部电影,是讲非洲的一个女孩子从小被施以残忍的割礼,嗯,她是如何的不认命,如何的一次一次冲破命运的束缚,冲破匮乏的束缚哈,最终成了世界名模的。
与她相对应的,在索马里在非洲,还有成千上万几十万上百万个跟她从前命运一样的人,她们的认知一直是被眼前的匮乏的处境所困所锁定,连想都不敢想能够摆脱这种命运。
所以我觉得,虽然贫穷和匮乏的原因有很多种,能够走出匮乏的,也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说命运的馈赠啊,等等,但是有一条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ta的思维呀,ta的认知啊,不会被贫穷和匮乏锁定。
4、
那么,就说说贫穷思维吧:
说到这一点哈,我就想起以前曾经听李笑来说过的一个公式,叫做:金钱<时间<注意力。
按照这个公式来说的话。那么时间大于金钱,而注意力呢大于时间,也就是说,你的人生其实是由你的注意力决定的。
如果你的注意力被锁定在匮乏和贫穷中间。那么你的人生啊,也就肯定会被锁定在了匮乏和贫穷中间,这个大概就是认知狭窄的一个实例吧。
有一段时间呢,我朋友常常跟我聊胸怀的问题哈,他们常常跟我说,某某某啊,心胸比较狭窄,人很小气。但是呢,继续往下聊,又觉得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ta工资很低生活很贫困嘛,所以ta爱占一些小便宜,同时又为了占这些小便宜哈,耗费了她的巨大的头脑的带宽了。我想ta会常常被焦虑锁定。其实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认知狭窄的问题。
其实想想自己好不到哪儿去,其实我自己也会在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的身体很刻薄,对自己的消费非常的刻薄啊,往往为一丁点的小的差价呀啊,纠结很长时间,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小女孩一样,为了“2块7”纠结一整天。
我想这似乎也是我到现在还不怎么富裕的一个原因吧。有时候想想,穷人家庭出来的孩子,ta这个内心的匮乏感,往往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就像这个红楼梦里面那个贾母有次对手下人说:你好好的叫他来,人家这个小家小户的孩子不经吓。怕,我想这个怕其实就是容易被锁定在匮乏的恐惧中的主要情绪。
我当然不是说这个贫困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就一定心胸狭窄,但是这种贫穷导致的匮乏,给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刻痕实在太深,所以,要走出这种匮乏其实是比较逆人性的,是需要勇气需要胸怀的。
这种勇气胸怀可能还是要建立在底层认知改变的基础上,就是由匮乏性的认知转变为这种丰盛型的认知。
其实这种例子很多啊。比如说在红军非常艰难的时候啊,很多高层领导都在质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但那个时候,毛主席就写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觉得哈,这个就像是当年的曹操一样,毛主席的内心那个时候应该是超越了匮乏的认知,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结果果然,也是由他率领红军走出低谷,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他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博大,但其实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将自己内心的匮乏思维一点一点放下来,那么我们也能够至少有很大的几率走出贫穷,走出匮乏。
5、
我这么说可能很容易让人的出这样的结论:只有穷人才会有这种匮乏性的思维,或者说贫穷思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应该说投胎到了贫困的区域和贫困的处境中,而且经历贫困时间太长,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来说的话,他这个三岁以前6岁以前的经历,对人的底层认知的形成,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这不是说决定不能改变,也有非常多从贫困中生长出来的富贵之花丰盛之花。例子举不胜举啊,你像马云,那个时候的中国人都比较贫困,是典型的匮乏性环境。而且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是无数次陷入匮乏的贫困的处境,甚至陷入绝境。可是他就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一次一次的带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走出匮乏、走出贫困。
话又说回来了,也并不是说,出生富裕的家庭就不会产生这种匮乏性的思维。我也见过非常多的人,自己富裕了之后,原因嘛可能是命运的馈赠或者是匮乏给了他这种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动力。但是即使命运很好,决心很大,后来也确实做到了富裕。可是呢,你会看他们的心仍然还在贫穷之中匮乏之中。他们仍然需要让自己的心走出匮乏走出贫穷。
6、
其实说到匮乏性思维,就不能提到一点啊,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其实不管对于穷人也好富人也好,每个人的意志力,每个人的大脑带宽呢,其实都是有限的。
当你因为贫困哈,因为匮乏,你的思维,你的大脑的带宽,就很容易不自觉地被眼前的困境锁定了。其实也就是被死能量锁定了,你就很难看到那种生的可能性,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认知狭窄。
这个时候呢,它其实并不是智商低,而是大脑的带宽被消耗了思维被锁定了,而且人被锁定在这无穷无尽的这种眼前的困境中啊,人的意志力消耗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好像在贫困中的人哈,ta很难延迟享受呀,ta很难做到坚持啊,ta很难做到乐观主义呀,其实都与此严重相关。
因为意志力长期处于耗竭状态,大脑的带宽被占据状态,思维被锁定状态。所以要走出这种匮乏认知贫困思维啊,确实是挺难的。
但,话又说回来,不是也有很多人走出来了吗?你像马云啊李书福啊,几乎可以说整整那一代从匮乏年代走出来的富人,不都是这样的英雄?
7、
走出贫穷
那么前面说到的匮乏的认知,可能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就是,我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即便是现在是贫穷的匮乏的,只要我朝相反的方向走不就行了。比如说我告诉我自己,我是富裕的没问题的,我不怕出问题呀,等等。这个很鸡汤很励志,就像很多成功学告诉我们的。
但是其实人性之所以为人性还是有它的规律的,要找到这个规律来。前面这个罗胖在解析贫穷的本质的时候说到了一点,说贫穷啊,其实没什么本质,要走出来呢,就是要去行动。对,因为这种匮乏性的认知是人生的底层逻辑,是深入骨髓的,仅仅凭我们在意识上反复告诉自己我是富裕的我是丰盛的,其实是完全改变不了的。而且还常常会被现实打脸,一次一次的打脸就相当于在体验上,在实践上告诉自己,我们意识上面的那个认知说我是丰盛的,那是错误的,其实我是贫穷的,我是匮乏的。这反而强化了匮乏认知。
我记得我在听陈海贤的一堂课,叫做《个人发展心理学》,他有说到,人要实现改变哈,可以有很多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呢,是蛮重要的,叫做小步子原理,说的是,你要反复的给自己实践和体验,要用实践和体验去撬动自己内心的匮乏认知,你要集小胜成大胜,所以你要经常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实践,一步一步地,像犹太人说的:没有真正的小生意,哪怕是纽扣的生意,哪怕是赚一点小钱啊,你要不断的积小胜成大胜。
这样的话逐渐逐渐的,你就会从匮乏性的认知里面走出来。逐渐逐渐的就会改变你的人生境遇,并从体验和实践角度,改变你内心的底层的匮乏认知。
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哈,但是是一个很简单的比方,比如说你现在负债100块钱。然后呢,你多去找机会,啊,当你还上了这100,这个时候你发现周围人的态度变好了。再然后你又多挣了100,你认识人又不同了……这就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而不断的刺激你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你弱小的时候你的麻烦真多,你的敌人真多,可是呢,在你逐渐壮大的过程中呢。你的朋友越来越多,最终发现世界将对你温柔以待。
你也就又走出了贫困。
当然,开始迈开步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一切,在他们来说都需要拼搏。只是在拼搏的同时,不要被眼前的境遇锁定了思维压低了眼界。从每一次小的进展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