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我一老友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他看到儿子的微信朋友圈上面说:“有一些人呢,就是靠溜须拍马上位……”。很不愤的样子。他很担心孩子心态不好,又怕说重了伤害孩子。所以就专门给孩子打个电话,说:人家溜不溜须拍马,跟你其实也没有关系,你自己努力就好。人家去溜须拍马,如果又确实也有能力的话,那也是人家有能力;如果人家溜须拍马,又没有能力还得到高升,那说明老板的眼光还不够。总之吧,你生什么气呢?
就这么个事儿,他为什么专门给我打电话呢?是因为他觉得他儿子最后好像感觉没什么话讲了,很勉强的说了一句:那好吧,那就这样吧。
他想想啊,这个这句话的滋味很复杂,又想不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滋味,于是就给我打了个电话。
我在听他讲这个事儿的时候,心里也挺复杂,就是有点堵。我知道他儿子目前的情况,一个人在魔都啊,很艰难、很无力、很无助。我自己设身处地去想一想,那个感觉真的很孤独很无助啊。
那么这个时候呢,人人都完全有可能对一些现象啊、对一些人看不惯。其实呢,对现象或者对人看不惯不是关键,关键是自己的艰难、自己的无助,非常需要情感上的支持。非常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而最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其实是亲人。
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呢,我们跟亲人倾诉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得到的一些非常“正确”的责备,正确却没有任何温度感。
我把这些跟老友分享的时候,我就说,其实人在虚弱的时候,会有一些看不惯的人呢,或者事,啊,也就是说一说,甚至他自己也会有一些负面情绪,那么跟家人交流的话,是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撑、包容。至少是家人能够看得到他的孤独和无助,尽管他说不出口。而我们国内的情况常常是呢,父母不理解这些,反而是对他一通的埋怨。说你不应该对别人羡慕嫉妒恨哪,你这是心胸狭窄呀。结果孩子跟大人沟通的这个渠道啊就堵上了。因为他本身有这种虚弱无力感,本来希望通过这种发泄,能够得到家人的包容、理解、看见和支持。结果反而得到了那些看起来很正确的冷冰冰的斥责,那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说呢,不说,其实就是把自己与家人之间情感的连接给断掉了。
老友听到这里,突然若有所悟说,哦,我也觉得,我是有点哪里不对劲,我现在发现我自己啊越来像我的老爹了。我说,对呀,你看我们后来跟自己老爹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流了,尤其是情感的交流,我们在外面打拼,对家里为什么只报喜不报忧呢?我们一方面怕他们担心,另外一方面我们跟自己的老爹不是真正意义的朋友啊。我们如果有一些不顺利告诉他,我们会得到支持和鼓励吗?不会呀,我们会得到斥责,哪怕后来的斥责语气会柔软一些吧,但还是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被非但没有被“看见”被支持,反而被打击被贬低了。
社会的规则是权力,那么对错善恶是很关键很重要的;而家庭的规则是亲密啊,所以对错不是那么重要。家庭需要的是情感的流动,真正的情感的流动需要的是不管你表现的好还是不好,我都给你无限的爱和支持(不是溺爱,溺爱的本质不是爱),而不是你表现的好,我才支持你,你表现的不好,我很生气,我反而指责你。这样的话,家庭的这种情感的连接呀,就断掉了。
所以现在的尤其是中国的家庭哈,孩子有什么心事啊,往往父母不知道,为什么呢?往大了说,固然是有文化的因素。我觉得儒家文化应该就是一个家长制的文化。其实往小了说呢,还是我们太僵硬。我们已经不太会共情了。我们常常把社会的这种善恶对错的法则啊,这种权力法则啊,用在了家里面而不自知。有时候啊,我们对待亲人哪,还不如对待朋友,甚至不如陌生人。像朋友有时候生了气,受了欺负或者犯点小错,或者受点挫折,我们都会陪伴,都会跟他产生共鸣。有时候也会跟他一起骂一骂。而对陌生人,我们至少还会客气吧,不至于色厉词严吧。而我们反而对自己的亲人呢丧失了共情能力。
在家里,其实对错甚至善恶,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流动,是亲密。往往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在社会上有底气,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着满满的爱呀。
老友说,那我再给儿子打个电话回去,至少把他当成一个好朋友吧,跟他共情一下,给他些感情的支持。
我也想跟女儿联系,女儿在我这里得到的共情其实也很少,女儿并不需要一个“正确的僵硬的”爸爸,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有温度的可以打开心扉流动的亲人,是一个欢迎她的生命力可以奔涌而出的容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