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励了A得到了B--还真是因果不爽

(2018-07-07 21:21:08)
1、
说个故事:
有个美国老人,独居,非常爱清净。有天中午他被一群喧闹的孩子吵醒了,原来周边有一群孩子发现这里非常好玩,于是相约每天来玩儿,老人很想让孩子不要来吵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位老人深通人性。他从屋里走出来,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感谢你们不辞劳苦为我这个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欢声笑语,为了答谢你们的劳动,我决定给你们支付报酬,每来一次,我给你们每个人支付一美元。
孩子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本来没人给钱也会来玩儿的,现在居然还有人给钱,于是更加起劲儿地玩了起来。
第一天每人都领到了一美元。
第二天更多孩子来玩儿了,老人走出来,略带歉意地对孩子们说:非常感谢你们给我带来欢乐,照约定我要给你们每人一美元,可是你们知道我退休了,钱不多,今天就每人给50美分吧。
这时候就有不少孩子不高兴了,我们那么辛苦跑来为你带来欢乐,至少值一美元呀,你才给50美分,哼!
第三天中午,大多数孩子已经不来了,但还是有几个孩子来玩儿。老人照例从屋子里出来,他很歉意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太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坚持为我带来欢乐。可是,你们知道,我实在不宽裕,这样吧,今天每人20美分吧。这时,孩子们都被激怒了,纷纷把钱狠狠地扔在地上说:你这老人太不知好歹了,我们那么辛苦顶着烈日来为你玩儿,你竟然如此不尊重我们的劳动,我们再也不为了你玩儿了,打死也不来了……

2、
这是一则心理寓言。说明了人性,从激励的角度来看也非常有价值,其实,所谓激励也无非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不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激励,不可能对人有激励)。

玩耍是人类尤其是孩子们的天性,对玩耍的最大的奖赏就是玩耍本身。在这个故事里,老人要想逆着这个天性,把玩的开心的孩子们弄走真不容易。一般的思维是:堵。就是你们来我赶,我赶不走就请更凶的人帮着赶,甚至诉诸法律,请警察来赶。这样做固然可以,可是是逆人性的,成本很高效果不好,弄不好孩子们怀恨在心扔几块石头砸你的房子。

老人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其实,他是成功地将孩子们玩耍的内在动力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从游玩的乐趣转变为为钱玩耍,内在动力从孩子们的内心转到了外界——金钱。一旦成功做到这点,孩子们来这里玩耍的动力就不是自己控制的了,而是钱。而钱在老人手中。随着钱越来越少,孩子们玩耍的动力逐渐枯竭,终至于完全丧失,愤然离去。

3、
有句话说,对工作最大的奖励是工作本身。
想想看,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多少这样的领导,他们是员工工作激情和兴趣的杀手。
想想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杀手的。
我想有个原因是他们不信有人居然会喜欢工作,他内心认为别人工作肯定是为了钱。更有甚者,他自己根本不爱工作,更不相信别人会热爱工作,却不断跟人谈梦想。你想想,你自己都如此不爱工作却跟人谈热爱,你自己如此爱财,却期望别人为了梦想奔跑不要钱。
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领导是激励员工为了理想奔跑,实质上是在激励员工放弃“虚无”的梦想(连领导自己都不信,谁信谁傻瓜),跟领导一样把驱动力从工作上移到外界不可控的钱上。
驱动力在钱上其实也未必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大家还跟领导一样不好意思说钱,被激励学会了虚伪,学会了把注意力从工作上移开,放在了如何获得领导的欢心上——这个心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可能会爱工作,接着被激励成不爱工作而爱钱,再接下来,钱在领导手上,所以要获得钱就得讨领导欢心。
注意,并非领导欢心的都是组织进步,即便领导以为他的欢心就是组织进步,但其实是两回事。

我们自己,是不是不知不觉做了故事中的“老人”而不自知呢?

4、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激励事与愿违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怀疑因果,而要问问自己:我的内心真的期望事情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吗?
可能你会发现一个内在的自己,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激励了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