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的本然是什么样子?
是我见到的样子吗?应该不是,因为我看到的世界,随着我的情绪在变化,不仅是情绪。我观察到,我变化了,我的世界也会变化。而且,在跟别人印证过程中发现:其实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当然,这里边有很多可能性。
是因为我变化,所以世界才变化吗?也就是说我的变化是因,世界变化是果吗?还是,本来有一个独立于我之外的世界存在,只不过是我的看法受我的心控制?
我的信念倾向于后者,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吧。
也许,准确点说:1、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2、我看到的世界(我的世界),因我的心而改变。
说清楚了吗?没有。
我只说清楚了:我的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细想也不对,应该是我只说清楚了:我看到的世界,在我眼里会变成我认为的那样。
——开始可能会不同,只是我会忽略这些个不同。然后,我会和我的世界互动——我会变化也会影响世界,互动的结果,我的世界在我的眼里就变成了我以为的样子。
例子:
就像同一个人,张三觉得他是这样,李四觉得他是那样的,不同。
如果张三非常主观,那么不管这人怎样刺激张三,张三就是不会改变他的看法(说明张三很主观),他对这人不像他认为的样子这件事,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予以“合理化”解释:要么说这人是在伪装,要么说是特殊情况,理由很多。反正就是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不管这人如何,对张三而言,这人就是“张三创造的”。换句话说:对张三而言这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再换句话说:张三在这人之外,创造了一个新人,但张三认为这个新人就是这人本身。
如果李四比较客观,那么可能开始他看见的这人是那样,可是,他能部分放的下自己的看法,或者说:他能部分“看见”对方。那么,他逐渐会发现,对方并不全是他看见的样子,随着接触的频繁和深入,他逐渐接近对方的本来面目。这时候,他也许会发现:1、对方是片海,他永远只能了解得更多些,而不可能完全了解;2、对方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改变。
所以,我有了个阶段性结论:
1.1、世界并不是我看到的样子;
1.2、我看到的样子是我自己创造的;
1.3、我不放下我和世界之间的东西(心),就不可能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哪怕是局部);
1.4、我一直不自觉地按照自己以为的样子在塑造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我的世界是我自己创造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的心是封闭的,我没有也不愿意看见世界是怎么样,而把它想象成这样那样,同时把我心里的世界塑造成这样那样,然后证实自己的观念:你看,世界就是这样的吧!
1.5、你不改变你与世界之间的东西——心,你的世界也不会改变。
2、那么先说清楚:我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的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
也许,准确点说:1、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2、我看到的世界(我的世界),因我的心而改变。
说清楚了吗?没有。
我只说清楚了:我的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细想也不对,应该是我只说清楚了:我看到的世界,在我眼里会变成我认为的那样。
——开始可能会不同,只是我会忽略这些个不同。然后,我会和我的世界互动——我会变化也会影响世界,互动的结果,我的世界在我的眼里就变成了我以为的样子。
例子:
就像同一个人,张三觉得他是这样,李四觉得他是那样的,不同。
如果张三非常主观,那么不管这人怎样刺激张三,张三就是不会改变他的看法(说明张三很主观),他对这人不像他认为的样子这件事,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予以“合理化”解释:要么说这人是在伪装,要么说是特殊情况,理由很多。反正就是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不管这人如何,对张三而言,这人就是“张三创造的”。换句话说:对张三而言这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再换句话说:张三在这人之外,创造了一个新人,但张三认为这个新人就是这人本身。
如果李四比较客观,那么可能开始他看见的这人是那样,可是,他能部分放的下自己的看法,或者说:他能部分“看见”对方。那么,他逐渐会发现,对方并不全是他看见的样子,随着接触的频繁和深入,他逐渐接近对方的本来面目。这时候,他也许会发现:1、对方是片海,他永远只能了解得更多些,而不可能完全了解;2、对方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改变。
所以,我有了个阶段性结论:
1.1、世界并不是我看到的样子;
1.2、我看到的样子是我自己创造的;
1.3、我不放下我和世界之间的东西(心),就不可能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哪怕是局部);
1.4、我一直不自觉地按照自己以为的样子在塑造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我的世界是我自己创造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的心是封闭的,我没有也不愿意看见世界是怎么样,而把它想象成这样那样,同时把我心里的世界塑造成这样那样,然后证实自己的观念:你看,世界就是这样的吧!
1.5、你不改变你与世界之间的东西——心,你的世界也不会改变。
2、那么先说清楚:我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的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
我逐渐觉得,在我与世界之间,隔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想这个东西就是心,可能佛教说是“小我”。这个心,或者说“小我”,就像一面有颜色又变形的透明玻璃,横在我和世界之间。说到这里,可能有必要说说我是怎样“看见”(感觉)世界的:
世界发出的刺激,被我的感官接受到,通过神经传导到我的大脑,我的大脑将这些刺激转变成我能认识的意向。
我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2.1、世界发出的刺激不等于世界本身,至少是不全;
2.2、被我感官感受到的,远远少于世界发出的刺激,而且感受到的东西不等于刺激本身;
2.3、通过我的神经传导到我的大脑,传导的东西不等于刺激本身,更不是世界本身而且会变形和增减;
2.4、我大脑再将这些转化为我们的意向,意向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
我不敢说上述的描述是全面的。仅就这些不全面的分析来看,我的世界肯定不是世界本身,而只是世界中在我心底的反射。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接受到的刺激变成我们的意向,经过我们感官到大脑的一系列处理,而决定我们感官到大脑如何处理这些刺激的,除了我们生物属性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念!
这些观念,就像种子,被种下之后,就会生根发芽成长,成为我们心(小我)的决定者。而我们的心(小我)则是我们观察和改造世界的决定者。
所以,如果对自己的世界不满意,得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因为你想改变的,也许根本不是世界本身,而只是你自己的世界。
前一篇:每天要做点儿自己不适应的事
后一篇:越想挣脱 痛苦越多 那该咋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