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给人的印象是他总是很淡定的样子。
昨天,老王电话找我,我问他有事儿么,他说没事,就是聊聊。早上十点多的样子,老王来了,我和老王开始泡茶。老王是个杂家,很健谈,跟老王聊天很有意思。
在聊天过程中,老王常有电话进来,这也很正常,总经理嘛,掌管着那么大个盘。我还是继续跟老王聊着,过了一会,老王起身说真得走了,有个事得去理理。
我算比较了解老王的,老王虽然很淡定,却不太放得下,就说:“老王,别又是什么小事吧?其实,你是总经理,小事都安排部门去做,你把把关不就好了。”
老王说:“唉,我也逐渐意识到,这可能是我的问题,不是我不放手,而是我心太软,所以,哈哈...。”
我说:“我知道你凡事都是自责,下属不担责任你归咎于自己,上级不放权你有归咎于自己,就是不敢努力争取。”
老王楞了一下,又坐下了,过了一会儿拿起电话打回去,意思大约是让下属各司其职,有问题再解决。
我说:“就是嘛,坐坐坐,才喝一会儿茶,能出什么事儿啊?”
又喝了一会茶,老王又接了一个电话,又站起来说:“这次真得走了,老板找我。”
我说:“不至于吧,刚才那个事儿那么小,你是总经理,直接安排不就完了,至于闹到老板那里去吗?”
老王边走边说:“不是,老板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说老板找我,不知道什么事。”
晚上没事,老王来找我,聊起白天的事,老王说:“我总是很担心,担心什么呢?好像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其实,我知道事情该怎么安排,问题是我安排了,别人不做,我也不敢还是不忍心指责或者处罚别人,最后还是什么事都自己盯着顶着。”
我想,在意识层面来说,老王是个很清楚的人,他也懂管理。所以问题并不处在意识层面,而在他心灵的更深处。
我说:“老王啊,我想管理的道理你很明白,干了20多年管理工作了。”我知道老王喜欢听人夸他。“但是,你的管理效率还是不高。我想这不是管理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你的心理层面的问题。”
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对,我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可能还很陶醉自己的这种感觉,似乎是自己很勤奋、很重要、劳苦功高的感觉,最近我越来越觉得不对了,为什么我总带不出很强的队伍?”
我知道这是老王的设问句没接话,果然,老王接着往下说:“我自己总结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我总担心别人不高兴,明明知道这事该这么安排,却不好意思这么安排,明明知道这员工责任心能力不够导致事情没做好,却不好意思去责备员工,更别提惩罚了;二是我总是担心什么,这种担心其实已经妨碍了我的工作安排,比如我明明知道总体的安排应该是这样,但就我总担心老板不高兴,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总是走样,要跟老板沟通吧,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沟通不清楚;三是我内心很纠结,一方面总觉得没劲,另一方面总是要求自己要努力工作。”
说完,老王深吸一口烟,缓缓吐了出来,然后叹了口气。
刚才一段话,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王的---担心,我想这是症结,不仅仅是效率不高的心理症结,也是工作没动力的症结。
我的回话有点出乎老王的意外,我说:“你有没有在担心的时候,觉察一下自己?”
看见老王疑惑地看着我,我换了一种说法:“我说的觉察,其实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你最近不是在看王阳明吗,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你的纠结你的担心,正是致良知的良机啊。”
老王说:“那我得琢磨琢磨。”
第二天,老王跟我说他明白了,他跟我说:“今天我刚有点担心的时候,我就开始回观自己内心,这时,心静下来,一个图像跳出来:一个小男孩仰头看着他爸爸,他非常担心自己的爸爸不高兴,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爸爸高兴。他笑的时候,他爸很生气地说:‘这个时候还高兴的起来?!’;他玩的时候,他爸对他吼道:‘就知道玩,知不知道大人很辛苦?!’...,我突然明白,我是把我爸投射出去了,我似乎不该高兴不该轻松,我对自己的看法总是不敢肯定,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我又不敢去找别人探讨清楚。”
我:“......。”
老王接着说:“我这种无端的担心,其实来自于我的幼年,深入到我的心底,左右着我的生活而不自知。我现在明白王阳明说的:‘人需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的意思了,通过这次的察觉,我看到了我的一个生活模式----围绕着别人建立的评价体系,我的心一直在别人身上,而别人不可知,所以,我总在担心。在担心中我失去了自我。”
我看着老王,说:“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你纠结,为什么你是工作失去了动力。”
“你说为什么?”
“我想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才会有真正的动力,而你的心总是系在别人身上,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