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照现世观照自我----《布鲁克林法则》观后感

(2012-11-06 18:44:34)
标签:

杂谈

    文艺作品的意义,不在它所揭示的当时当地,而在现世,在当下,在我。

    好的影片,不是幼儿园教材---把世界切割成黑白两个世界,二元对立。好的影片借古人之酒浇心中块垒,更重要的是:它能深刻揭示世界的真相,让人看到世界的希望---人性的光辉和人间的真情。

    昨晚看《布鲁克林法则》,讲的是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布鲁克林街区上世纪的一个时代剪影,三个年轻人的命运和真情。就事情而言,与我们当下相去甚远,文化不同经济状态不同人种不同,但,它仍然深深地感动了我,因为人性同。

   

 一、

    照例,我还是不记得人名。影片的主人翁是三个年轻人,姑且分别称为A、B、C,A是影片中的“我”。“我”出生在布鲁克林,从小父母双亡,“我”七岁时,父亲惨遭车祸后昏迷,“我”不断向主祈祷却无法挽留父亲的生命,这是“我”的人生第一堂课,使从我骨子里认识到没什么神,人生只能靠自己。

   “我”有两个发小,B和C。“我们”从小在教堂里表现就不同,B从不向教堂募捐,C则很吝啬,总是捐最少的钱,却无比虔诚地期望主能保佑他,而“我”呢?才没那么傻,“我”会从教堂偷点钱。你看,我们各自的性格如此鲜明。

    性格的背后是信念,C出生贫寒的移民家庭,现实的残酷令他无助,所以他勤俭并把心灵寄托给主;B出生在贫民区,他并没有很高的天赋,他的现实是残酷的,靠读书创业出头的路基本堵死,偏偏他又有颗出人头地的心,所以,在当时民主的国度里,黑道纵横物竞天择的环境中,他选择走黑道;而“我”,有很高的天赋,读书但不死读书,我不相信什么神,靠自己,走自己的人生捷径。“我”想做一名律师,律师是强大的地位高的,“我”通过读书,通过自己的聪明(作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走的人生路不同,但“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哪怕是死神!

 

二、   

     不同的信念产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与现实碰撞产生不同的命运。

     他们的命运打动无数如我一般看电影的人,不同的经历并不是我们之间的隔阂,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你我,照进我们的心底照进我们的生活。

 

     C的命运

    吝啬的C很阳光很勤奋很忠诚,不论“我”和B如何揶揄他,他始终忠诚于这份友谊。他在孩童时候,在凶杀现场,没看到钱没看到枪,却看到了一条小狗,他收养了狗。不知当时的他,是否从弃狗身上,看到了自己?十年后,这条狗在他家死去,令他悲痛万分,他埋葬了狗,连自己从小带着的十字架项链也随狗埋葬,他关心这条狗是否进入了狗的天堂?

    吝啬的C,在残酷的命运面前,虔诚地勤奋地工作,连工作简历都不会填写的他,安分而努力。他努力争取邮递员的工作,一直到他死,他都没有争取的这个职位。可叹啊!

    吝啬的C,甚至有点懦弱,但是,就是这个弱者,为了朋友的座椅,却敢于与强大的黑帮争斗,固执而可笑的他,用生命捍卫者自己的友谊,最终为了友谊,他做出了最大的施舍---献出了生命。可叹啊!

    这样一个吝啬者啊,死在他的祈祷过程中,这是命运的嘲弄吗?那一刻,我看到圣母慈祥悲悯的眼神,看到慈祥悲悯眼神中残酷的人世。

  

    B的命运

    B始终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与A、C在海边玩,看到了一个凶杀现场,他看到了并取走了死者的钱(我原以为这是A会做的事)。快到二十岁的时候,A上了名牌大学,他和C没书读了,在街上混。如果他没那么想出人头地,他会像C一样,找个底层的工作,踏实地做起来,这也是A反复告诉他的:你去找个正经工作,一周底,你会见到老板一次,拿到你的现金;第二周末,你又会见到老板一次,再次拿到现金。然后看看能否升级,拿到多一点的现金。

    但B觉得这样没有前途。

    生活对B而言,是比较残酷,他生活在布鲁克林,没有有权有势的爸爸,要想跨入上层社会,只有三条路:1、读书;2、打工慢慢熬;3、加入黑社会。第一条路,没天分;第二条路,太久,看来只有第三条路了。

    当时的社会也是如此,黑帮纵横物竞天择,B纠结着,还是加入了这股暗流之中。

    谁说黑社会就只有一个黑字?至少从B身上来看不是在无意间伤害了A的时候(他跟老大说有人到A工作的地方收保护费,老大立马让那个想收保护费的人失去一只耳朵---就在A工作的地方和A的面前),他连续道歉26次,并主动拥抱A表示歉意。最难得的是,他独身追踪打死C的凶手,将其击昏,在A和他都要求开枪击毙凶手的情况下,掷硬币决定。他竟然不守信,在掷硬币结果是由A开枪的情况下,立即开枪击毙凶手。-----他将所有的责任自己扛起来!他对A说:你的前途光明,扔下枪,你完全清白,去走你的人生吧。

    可叹!

 

    A的命运

    这部影片的真正主角是A,男一号。

    A的心中,不相信神,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他的人生靠自己,他的心中每太多约束。他从小就会从修女的募捐盘中偷钱,但你不能就此认为他的人生会堕落,事实上,他的人生非常积极。他处处靠自己,但他并非懦弱的良民,他会使诈算计教授,是他完全不会的期中考试居然到了高分,但他始终是积极地,经过勤奋学习,期末考试他真的得了高分,顺利获得法学院的资格。

    大学的时候,他会招妓,他也会勤工俭学,供自己读书。哦,对了,你可能想不到这样聪明的孩子,在见到有人被杀的现场时,他看到的并带走的是手枪(C带走一直小狗,B带走钱);你可能也想不到,这个聪明的孩子,会为了维护朋友(C),挺身而出,暴揍黑帮,是何等的勇气。以至于受到黑帮的死亡恐吓时,他也丝毫没有怪罪自己的朋友C;你可能更想不到,他甚至在C死之后,没有告诉警察凶手是谁(我想这是因为他注意到,即使警察逮住凶手,很难定凶手死刑),他是想手刃凶手为朋友报仇,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出彩的角色,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这又是一个非常美国的人,不怨天不怨命,个人奋斗,重情重义。同时,又不是一个迂腐的人,懂得权变,既有义又有智。

    说道权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没有人生原则没有底线的奸人,A不是,A有原则!黑帮老大D很欣赏他,多次拉拢他,都被他拒绝了。一次,A在赌钱时,没钱了牌很好,他不赌了,D说我借钱给你,A说不要,D又说:我知道你有原则,那我借钱给你朋友,你向他借吧。A还是坚定地说:不,我不借。A不但自己不入黑帮,还不断劝朋友B,不要进入黑帮。

     你看,这是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很美国的懂权变而又坚持人生原则的人。

  

三、

     人类的历史,离不开人性和时代、文化。

     《布鲁克林法则》是在美国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布鲁克林街区这个特定环境中,三个年轻人的性格和命运,浓缩了美国心理,体现了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深处,是人人平等物竞天择个人奋斗。美国的黑帮,看起来乱,实际上处处透出西部精神,强者生存。C,移民的缩影,勤俭诚恳;B,自我奋斗;影片片名说的法则,实际上讲的是美国人心中的法则,而非简单的法律,这种A的身上体现最充分。

    美国的影片,很多类似教科书,说教美国式英雄拯救世界,形式往往很美,但内容乏善可陈。这片不是,这片尊重人性,没什么说教,尊重艺术的自然和真实。

    从这一片,我看到人性同,相同的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的性格,我还看到朋友的情谊,看到人性的光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发出不同的光芒;从这个影片,我还看到,不同性格不同层面的人人性,比如黑帮大佬D,虽说玩火者必自焚,但他比不是完全的黑色,他对B说:A有义气,值得尊重,有自己的路,值得尊重。他的命运,有其必然,但他的人性,仍有光辉。

    从这一影片,我还看到,任何制度、文化,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美国的制度、文化,鼓励了个人奋斗,却也姑息了犯罪,使得人们不得不在体制外寻找出路(比如寻仇),但好的文化好的制度,一定是弘扬人性光明面的,我想这也是衡量制度文化的唯一标准。

 

四、

    这个影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对人性的信心,而且,透过文化和制度的表象,我看到了相同的人性,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看到了我所生活的现实。

    这是我看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