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顿悟--杀阎婆惜者,阎婆惜也。

(2012-05-05 22:28:06)
标签:

杂谈

    最近,处在一个顿悟的喜悦中,要说清这个顿悟,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水浒传》中有个故事,说宋江救了晁盖一行七人上了梁山,晁盖等感恩不尽,为表达感谢之情,派刘唐下山给宋江送了100两金子和一封感谢信。宋江呢,100两金子没要,就只收了信。匆匆别过刘唐,宋江数次要烧掉信都不巧未能成功(因为晁盖等是朝廷要犯,宋江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关系。),信一直在他的招文袋里。回去又见到阎婆,阎婆正四处找宋江,希望挽救她女儿与宋江之间的关系。宋江本是一个好说话的人,结果被拉到宋江为她和她女儿租(买?)的房中(宋江经常帮助阎婆,阎婆一方面为攀上宋江这个官,另一方面也是感恩,将自己的女儿阎婆惜嫁给宋江,但宋江似乎不太解风情,加上长得不帅,阎婆惜很快就跟宋江的一个同事张文远(好像是这个名字)勾搭上了,宋江也不是很在意,只是不太愿意去阎婆惜处了。)。

    阎婆一到门口,就叫女儿出门迎接,阎婆惜以为是张文远到了,兴匆匆跑下楼,一看是宋江,立刻换了张冷脸,宋江也无趣,本想离去,无奈阎婆强留。一家人(?)吃过晚饭,阎婆安排宋江和阎婆惜到楼上休息,自己在楼下睡了。可想宋江一夜多无趣,结果五更天就起床去县衙了。快到县衙的时候,宋江才发现招文袋挂在床头忘带了,一想起招文袋里的晁盖的信,心下一惊,赶紧回去。

    回到楼上,宋江一看招文袋不见了,阎婆惜仍然裹着被子向里,不理宋江。宋江开始还心存侥辛,不久发现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没办法,只能舔着脸向阎婆惜要。阎婆惜很等人,岂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敲诈的机会。她提了三个要求,大概是,1,要宋江休了她,允她嫁给张文远;可怜的宋江立马答应。2,房子归她。这宋江也毫不迟疑地答应了;3,信里的100两金子也要给她。这难倒宋江了。不是他舍不得,能换回信,再多些也无所谓。问题是他压根没要哇。比这更大的问题是,谁信呀!再加上,对方是阎婆惜!

   说不过来,只有抢了。又岂是是那么容易抢的?纷乱中,招文袋开了,袋子里的裁纸刀掉了出来,这是我想说的重点,阎婆惜一见刀子,立马大声喊道:“宋江杀人啦!”这是关键的一句话,一句话送了她的性命。宋江一听这句话,怒向胆边生,一把抢过刀,一手捂着阎婆惜的嘴,另一手持刀在她身上刺了无数刀,直至阎婆惜完全没气了才瘫倒在地。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水浒传》至今,可能读了三五十遍,这段情节本不是我爱读的,我一直不喜欢宋江(但我似乎受他的影响最大,奇怪。),这一段一点儿也不豪气,挺没劲的。可是我对这段情节一直觉得历历在目,印象极深,尤其是对我所痛恨的阎婆惜的临死前拼命一喊:“宋江杀人啦!”。而宋江似乎很听她的话,平生第一次杀人就是杀她。

    好的文艺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一定是对人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揭示。这种真实高于生活本身,这也是世界名著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一段似乎很不合情理,宋江本想避罪,所做却是加罪。阎婆惜本过更好的日子,所做的是却死于非命。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我很不喜欢这段情节,却对这段情节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现在我明白了,不喜欢的那个是我的意识,深信的那个是我的潜意识。

    这段情节深深揭示了人性。

    先说宋江,一直“无法”毁掉那封信,又一直对阎婆惜的忘恩负义视而不见(要知道,宋朝,以宋江的地位力量,不要说从法律上,甚至从道德上,处理忘恩负义的阎婆惜和她妈,那真是小菜一碟,何须一直带着绿帽子。)。直到这封信碰到了他“刻意”留下来的阎婆惜。所以,对宋江而言,他的命(牢役之灾)是他心造的。

    读过《水浒传》的人知道,宋江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在他心中,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父亲宋太公,愚忠愚孝,另一个是自由的宋江,这两个内在人格一直在斗争中,而宋江的境遇也是在这两个斗争中,直至将他带向他人生的悲剧终点。

    在这一段里,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宋江的命运,倒是阎婆惜。为什么这个江湖人人称颂的及时雨,在她心里激不起涟漪?原来,报恩与爱情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她与宋江的同事张文远姘上?因为宋江是江湖的宋江,不是一个丈夫甚至不是一个好男人,而张文远形象俊美善解风情。这既是阎婆惜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宋江的选择。不然宋江为什么视而不见?这个宋江江湖上人称及时雨的宋江,又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宋江,与其发现而又没办法,还不如视而不见。同时,又何尝不是宋江把阎婆惜往外推?

     这就是人性!

    再说阎婆惜,我总纠结,她会不会那个时候不喊:“宋江杀人啦!”。现在才明白,急切之下,阎婆惜一定会这么喊。在阎婆惜的内心,一定有一个暴力的父母和一个弱小的孩子。有时,她是这个暴力欺诈的“父母”,有时她会弱小成这个“弱小的孩子”。关键看与外界互动,她接触的人如果“弱小”,那么她就成了那个强大欺诈的“父母”,就像她开始的时候一再压榨宋江,而宋江居然认同了这个角色。而一旦见到刀子,她立刻变成了那个“弱小的孩子”,被欺负是必然的,她把那个“那个强大的欺诈的父母”投射到了宋江的身上,而宋江认同了这个投射,于是,“心想事成”,宋江杀了她!

    我想起以为哲人说过:在悲剧中,没人是无辜的。在这场悲剧中,阎婆惜是受害者,宋江是施暴者,但从内心的深处和缘起来审视,又何尝不是阎婆惜自己“指使”宋江杀了她!宋江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矛盾的江湖之路,其始作俑者其内心的动机,又何尝不是他自编自导的?

   我突然明白,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镜子,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塑造的。

   逼宋江者宋江也

   杀阎婆惜者阎婆惜也!

 

   说这么多,说的不是宋江,不是阎婆惜。

   谁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