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风动、幡动和心动

(2012-04-19 13:39:26)
标签:

杂谈

    昨天从与志强的互动中,悟出风动、幡动和心动的道理。

    

    早上起来,如有所悟。

    武志红说过,人在早年家庭中的关系,会内化到我们内心的深处,形成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孩子,我们的性格其实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孩子关系的体现。通过与志强的互动,我看到了我内在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内在的孩子,应该早于内在的父母,并在与内在父母互动中,不断调整自己。内在的孩子,应该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体现的是人的基本本能,体现的是人的欲望的力量。它是人活力的来源。

    而内在的父母,应该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它不断地打击、约束那个无所不想占有的本我。具体的形成上,我们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人在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约束之间的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形成,往往很难为自己所完全认知,绝大部分处于潜意识状态。这就导致人很难认识自己。

    因为人性格的形成,都有压抑、扭曲的部分,多或者少,严重或者轻,加上人很难认识自己。所以,人会压抑、扭曲而不可解。

    人生的痛苦即来源于此。

    我理解人生的痛苦即是:内心的需求与外界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之不可调和。

 

    回到我和志强的关系上,为什么我总是对志强有很大的情绪,可是又很愿意跟这样的朋友交往呢?今天早上我看到我与志强的关系是我内心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绝佳体现。这也就是我昨天说我对志强的情绪看起来是由我而出到他为止,其实是我内心的父母针对我内心的孩子的愤怒、不满,我们的关系,在我这个层面是我内心的矛盾的外化。

    志强性格有很吸引我的地方,随性、急躁、不稳、伸展、不在乎等等,但这些都是从小我父母约束管教我的地方,我也从小就尽量表现的乖、稳重、节约等等。甚至有些强制性心理了,比如我总担心浪费水,常常去检查水关好没有;比如我每次吃饭总计划着少用纸巾,见到别人或者孩子擦嘴用两张纸我就难受;比如我以前去机场常常因为机场餐饮比较贵而饿着,等等。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常常纵容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浪费,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是把那个被管的很紧的我压抑的我,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同样,我把那个心中的孩子,投射到了志强身上。我会纵容他,却又会对他愤怒。其实,我纵容的是那个我心中的孩子,我愤怒的同样是那个我心中的孩子。

   

    所以昨天,我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我的心在动。

    关系是一面镜子。

    外界关系的触动,使我看见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