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开自己

(2012-02-22 12:55:21)

    鹭红昨晚没睡好,有点儿黑眼圈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就是对那件事很烦。”我说:“你知道的,烦也没用,事情该怎样还是怎样。”她说:“我知道呀,就是烦,没办法。”

 

    我想,从意识层面来说,人人都知道,事情本身是客观的,我们的情绪对事情没什么帮助,但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甚至生理却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话虽如此,但很少有人做得不受情绪干扰。

    上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清了这点,他说:“要以任务为中心,而不要以情绪为中心。”王阳明说:“此心不动。”心不动,当然就不会有情绪;也许佛陀更透彻,他说:“有漏皆苦”,这里的“漏”,就是情绪。

     没有情绪的心,就像一面宁静的湖面,世间万物来去无痕。而一旦来了情绪,心就像汹涌的波涛,世间万物在心中扭曲变形迷失,又像熊熊的烈火,煎熬着我们。

 

    问题是,如何做到。如何做到此心不动。这是一种修炼,功到自然成。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你的人生就不会有苦了,也就是涅槃境界。如何达到呢?我想首先是认识,也就是我们须转念。不管什么事情,令我们愤怒、郁闷、苦恼等等,我们总是归因于外界,总是觉得是外界导致我们上情绪的(苦恼、郁闷、愤怒等等),实际上,只需我们一转念,我们会看到,导致我们上情绪的是我们的认识。心理学上有个ABC的说法,A是外界发生的事,B是我们的看法或认识,C是我们的反应。例子是无穷的,同样一件事,有些人感觉高兴,有些人感觉沮丧,有些人感觉悲哀。你可能会说是角度问题,我这里先排除角度的问题,就算同样的角度,情绪也会因认识不同而异。极端一点,就说面对有着深挚感情的亲人死亡,世人是悲痛难忍,而庄子的情绪,他是“鼓盆而歌”。造成如此差异的,是B,是心识。

   

   心识何来?佛学上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识,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无数的“种子”,正是这些种子决定着我们的认知,而我们的认知决定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种子”与业的关系是业熏染种子,“种子”造业。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与世事的关系就是种子与业的关系。我想这就是心识的来源与活动原理。

    那么,如何改变心识,也就是转念呢?古今中外,有许多方法,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堵,二是疏。堵的办法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压抑,而疏呢,在佛学上就是“放下”。

 

    堵的办法最常见,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堵,法律规章制度也是堵,堵的好处是见效快。严刑峻法使人不敢去做,立即见效。问题却是:堵的办法使人压抑,导致分裂。因为堵的方法针对的是意识,而不是其根本---潜意识。小至个人,堵的结果往往使人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压抑直至崩溃。大至社会,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蜂起。”这是压抑的社会后果。

    疏的办法就是放下,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大学》中说:静而后有定,定然后能虑,虑然后有得。说的都是心不动,然后有智慧升起。但是如何做到心不动呢?不是压抑,恰恰是包容,也就是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只有完全接受自己,无善无恶,逐渐地,心就能慢慢静下来,到达“定境”,也就是“心不动”。

 

     回到鹭红说的事儿上,她睡不着,心一直在攀缘,纠缠在那件事上。其实,问题不在事上和世上,而在鹭红自己的心里。但也不需要为此埋怨自己,或者拼命想控制自己,恰恰相反,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事情不论怎样,由它去,无论什么结果都可以接受。

    放开事情,放开自己,慢慢的,就睡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