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唯识与中观(六)

(2011-10-27 13:29:59)
标签:

转载


这事儿我想了几十年。
是风动还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风、幡皆因缘而动,其本质皆空,所谓缘起性空。动的概念本是人意识中的产物,而且是相对而言。
色(风、幡),目触之为目识,心意识之为动。
色即是色,色不异空,动者,人心也。
原文地址:唯识与中观(六)作者:吴中立

 

万法唯识,也说明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其意义的。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事物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因为人的内心分别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人的意识分别使得一切事物都打上了人类自身的烙印,即便对于同样的一件事物,人们可能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看法,而这些都是人们观察者意识分别的产物。

 

一位父亲正在埋首于工作,这样的一件事,既可能被家人理解为不关心老婆跟孩子,也可以理解为他正在为老婆孩子有一个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努力奋斗,这是关心老婆跟孩子的表现。因此同样的一件事,可能因人们内心的分别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影像和画面。如果被理解为坏男人(即男人不关心老婆孩子)的那个画面里,可能父亲会是一副冷漠的形象,拥有这幅画面在内心的人可能想到这里心中自会产生委屈自怜的感受,而被理解为好男人(即男人为老婆孩子非常付出)的那个画面里,可能父亲会是一副高尚伟大的形象,拥有这幅画面在内心的人可能想到这心里便感觉温暖而舒适。

 

同样的一件事,因为不同的“识”(分别)而有了不同的意义。而因为有了不同的“识”,人们会同时发展出不同的“色”(身体物质结构)、“受”(情绪感受)、“想”(想法信念)、“行”(行为模式)。

 

反过来说,人们之所以在现实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色”、“受”、“想”、“行”,是因为人们内在心识不同,也就是有不同的“识”(分别)。

 

五蕴既是分别的产物,也是分别的原因,也是分别本身。也就是说,分别本身即是分别的原因,也是分别的结果。这就是唯识的妙理。我认为很多西方心理学理论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深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