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唯识与中观(四)
(2011-10-27 10:47:39)
标签:
转载 |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表象和幻象,这些表象与幻象都是经过我们种种自心的分别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种种自心的分别,唯识学认为包括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统称为前五识,这五种分别是经由我们的身体五官(佛法称之为“五根”:眼、耳、鼻、舌、身)与外界的境况(佛法称之为“五尘”:色、声、香、味、触)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意识也称之为第六识,它是根据我们人的意念分析、判断、思维、推测而得来的产物,包括了好坏、对错、善恶等等这一类的分别;末那识也称之为第七识,它包括了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它们一类的分别;阿赖耶识也称之为第八识,包括了所有以上种种分别之外,还包括了这些分别本身生起运行还是潜藏的分别。这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八识。
举例来说,当我们在房间里面,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个人,我们就立刻会产生很多的分别,眼睛可能会看到这个人的长相、外貌、衣着、肤色等等(眼识),耳朵可能听到他走路、推门进来乃至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耳识),鼻子可能闻到某些这个人身体所散发的味道(鼻识),……
之后呢,我们可能内在也会开始分别:男人?女人?同性?异性?美还是丑?高还是矮?认识还是不认识?好人还是恶人?(意识)……
再然后,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我们感兴趣的地方,而不感兴趣的地方就会变成排拒的对象。这是另外一种分别(第七识:末那我执)的产生,即从内心排拒自己不想要的,而执着于自己想要的部分,我们的内心进一步产生了对立意识,远离整体意识。这也常常我们价值观的根源。也正因此,人执着于这些分别,只看到这个人的表象而产生喜恶,并没有认识眼前这个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没有根本上跟这个人真正有所连结。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我们也常常如此。当我们活在在事物的表层现象,就必然跟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真正产生连结。比如:
当我们看着一朵花的时候,我们形容它是“白色”、“艳丽”、“美好”、“玫瑰”等等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跟它的本来面目连结,而是跟形容它的表现形式或名相发生连结;
当我们站在山上,慨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雄伟”、“气势非凡”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跟山的本来面目连结,而是用更多的名相概念将我们跟山本身之间进行了分割,而这样的分割却让我们离认识山的本来面目更加遥远罢了。
这样的分别其实在我们称之为“一朵花”、“一座山”的时候,甚至是在刚开始看到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