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角度来说,有两种走路的方式。一是只关注目标;二是注意力放在当下。
第一种方式,走路只是手段。这种方式里,能骑车的就不步行,能开车的就不骑车,能坐飞机的就不开车,总之,怎么快怎么做,目标才是重点。手段和过程都不重要,甚至很厌恶。
第二种方式,目标只是方向,走路本身是目的。比如旅游,在风景中漫步,风景是重点,而不是如何尽快结束旅游回家。甚至只是为了漫步,为了步行而步行。再比如佛陀行禅,走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禅本身,这就需要时时刻刻察觉。
世间人多是第一种方式步行,所以很少有人记得自己是怎么步行的,我们只想尽快到达目标,过程最好消失。我们做事、做事业也是如此,世间流行的一句话堪为经典:“我不管过程,我只要结果。”
我们一生总在追逐不同的目标,我们讨厌过程,不断期待,不断失望。我们期望的其实都是虚幻,比如名声、财富、不真实的感情,等等,没有一样是可以真正拥有和带走的。
我们关注的只是目标,我们只需要结果,所以我们失去了跟此刻自己的链接、跟此刻真实事物的链接,我们讨厌此刻。这就产生了分裂,我们总希望未来是美好的,即便运气好,我们暂时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但又会产生欲望、新的目标、新的分裂,如此一来,我们无法与此刻真实地接触。
想起拈花微笑的故事,大家都在执着地想,在如此重要的开示之前,佛陀拈花是为了说明什么。唯有迦叶尊者发出会心的微笑,活在当下就是时时刻刻与当下事实最直接地切入,佛陀与迦叶尊者与此刻的莲花有着最深的关系,两个相之间(佛陀与莲花、迦叶与莲花)在最深处相遇了、融合了。这是无法用世间的任何语言描述的。
舍利弗曾对佛陀说:你是我三世最伟大的导师。他的理由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如佛陀一样,时时刻刻与当下的实相有着最真实最深刻的接触。
还是回到关系。
第一种走路的方式,我们与此刻(当下)的自己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与此刻(当下)的世界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
活在当下,时时刻刻觉察,生活中处处是禅。
真实而深刻的关系,其中有真善、有真美。
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关系中、在当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