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才知道苦瓜居士的博客是你的,这名字好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我说:“谢谢。”
从小我也受过这样的教育,但现在我的想法有所不同,我不会这么教育我的孩子。
首先切一下题,这句老话是教育人如何成为“人上人”的,可能我以前或者潜意识里还是感觉“人上人”很爽,现在不同了。我实在不愿意别人成为我的“人上人”,同样,我也不愿成为别人的“人上人”。“人上人”至少意味着不平等,意味着压力,甚至暴力。至于“苦中苦”,我也觉得因个人感受而不同,即便是经历了“苦中苦”,我也想将这种心理能量转化成慈悲。
关于“苦”,我想有两层,一是味觉上的苦;二是感受上的苦。
味觉上的苦是一种舌头接触苦物的感受,比如苦瓜、酒、咖啡,它们是真实的,味蕾是真实的,当味蕾与苦物真实接触后,苦感产生了,这是真实的感受。但是,过一会,苦味会转变,变成甘甜,而且是比纯粹的甜更悠远成熟的一种甜。
而感受上的苦不同,它并非源于味觉上的苦感。它是建立在其他感受之上的心理感受,比如长期的肉体上的痛令人感觉苦;长期受欺压令人感觉苦;长期的累令人感觉苦;长期做内心不愿族的事令人感觉苦;比人不足令人感觉苦,等等。
但同样的是,不同理解却未必感觉苦,有时反而是甜蜜。比如吃苦瓜令我感觉甜,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比如为深爱的人做事虽然很累,但心里很甜。再比如有些人通宵达旦打游戏,很累却觉得很幸福。
心理上有一个定理叫ABC。就是一件事情,我们把它叫做A。不同人不同的理解,或同一人不同时期的理解,我们把它叫做B。最后的感受,我们把它叫C,是不同的。
我们中国人常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我们常吓唬孩子,生活很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就是成为“人上人”,也许我们国家比较官本位,大家都希望至少不被人骑在我们头上,确实有很多人骑在别人头上。我们一生把自己当成工具,吃苦最终希望给别人苦吃。
生活是苦的,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生活没有乐趣可言,我们一生吃苦,可能做到了“人上人”,但幸福始终没来,始终看不见。执着于“苦”的孩子,一辈子,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难有幸福感。
佛学是人生的一剂良药,佛家讲八正道,就是要有正念,要看透,在佛家,痛是有的,但没有苦。看不透,人生始终在贪嗔痴中,在苦中。看得透,人生中虽有生老病死,但当下始终宁静始终有喜悦。
我希望我的孩子,静静品味人生,从容宁静,享受每个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不持久。过程中有至真、至善、至美。
至于“人上人”,你应该享受自己的成功,但不要建立在比较基础上。
拉倒吧,“人上人”,你上去了,别人怎么活?别人上去了,你一样要自在地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