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担心是不会降临的
(2011-05-05 09:33:33)
标签:
杂谈 |
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为何我心一片空虚?
人类大部分的担心是永远也不会降临的。
奥修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有一个禅师住在一个寺庙里,一天,禅师正在休息的时候,一个和尚冲进来大喊:“失火了,快跑!”禅师坐起来问:“火在哪里?”“火在哪里?!你还不快跑,厨房着火了!”禅师一听,说:“那等火烧到走廊再叫我吧。”说完倒头又睡,很快鼾声又起。
善护念。
当你注意你的念头,你会发现你的念头如大江滔滔不绝,你内心充满了噪声。如果你试图压抑这些念头,你会很沮丧,因为越压抑越强,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压制的声音和懊恼悔恨的声音。
如果放手,任由念头去来,你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不管喜不喜欢、痛不痛苦、忧不忧伤、惆不惆怅...,放手,静观,逐渐念头会清晰起来,犹如一方静空,灰尘逐渐落下来,尘埃落定心心就静了。
心静看得全面看得深刻。
我静观我的念头,不去干扰(定义、评判、决定等,和在此基础上的情绪,如愤恨、忧伤、欢乐等),我看到我的念头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欲望以及由此生出的层层种种情绪和新的念头以及由此叠加的情绪;二是恐惧失去(程度轻一点就是担心)以及由此生出的层层种种情绪和新的念头以及由此叠加的情绪。
为什么会有欲望和恐惧(担心)?
我想对生的执着是一切欲望的基础,对死的恐惧时一切恐惧的基础。也就是说一切暗示生存的东西均构成欲望,一切暗示死的东西均构成恐惧。
但人的机制形成是很有局限的,也许这些局限永远只能逐步完善,而无法完美,因为人永远是存在的局部,局部对于整体是不可能完美的。
不同的人,形成因不同的缘,形成不同的机制,而机制永远是过去的,执着过去,永远得不到现在。世事是无常的,为了永远只可能最多与过去相似,但不可能完全重复,这就是那句著名的格言要说的意思:人永远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的念头如河流,如果总流在过去,而且总是局限的,那我们的欲望和恐惧(担心)就总是与现在不符,与未来不符,那么我们的欲望和恐惧(担心)往往是不现实的,是多余的。
加上由我们不现实的欲望和担心只是层层叠叠而生的情绪、念头,无穷无尽,成为我们的心理世界,成为我们的心境。
人世之苦多由此而来。
若从内心接受人世之无常,则痛苦之痛还会有,但不会有苦的感受。可惜,这个苦掌管了我们一生。
痛,大半发生在过去,但苦永恒!
痛,或许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害怕,于是对它的恐惧担心主宰了我们的生命。
能写、能看这片文章的,一定还没死,死是将来的事,当下我们是活着的,将来不存在。
就算死发生了,那也不会恐惧了,你已无知无觉了,所以恐惧无用,担心无用。
但是,这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担心、恐惧(90%是不存在的),却毒害了我们的现在、我们的人生。
回到上面那个美丽的故事吧:
“一个和尚冲进来大喊:“失火了,快跑!””
对和尚而言确实是失火了,不管是哪里。
禅师问:
“火在哪里?”
对一个觉者而言,永远只关注当下,是的,火在哪里的意思也是活在哪里。如果不是这此时、不是在这里,那没有意义。
“火在哪里?!你还不快跑,厨房着火了!”
火在哪里?!这太不可思议了!对和尚而言,对我等一直在生之苦海的芸芸众生而言,你这么问太不可思议了。我们都是恐惧死亡的,一听到一嗅到死亡的信息,能不心惊胆战?还不快跑!
“那就等火烧到走廊再叫我吧。”说完倒头又睡,很快鼾声又起。
这就是觉者与芸芸众生的不同!
厨房着火了,我知道了。也许你们去救火,火一下就灭了;也许火太大,扑救不灭,但没向禅房方向烧;即使是向禅房方向烧,那也不是跑的时候,等烧到走廊再走也不迟。何况...
何况,禅师非常人,禅师是觉着,时刻活在当下。
我想:禅师生死早已参透,在他看来,世事无常,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活在当下,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说完倒头又睡,很快鼾声又起。
觉者是宁静从容喜悦的,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背后是压抑,是更恐惧担心,还多了一层分裂,而觉者是圆满的。
倒头就睡,鼾声又起。这是一种高贵的从容、宁静。
如果没有内心的觉悟,从容和宁静的外表装不下去啊!
据说有个印度人站了十年,一动不动(我不知道他怎么上厕所),大家对他都很崇拜,但他建了奥修问了一句话:“我心越来越乱,怎么静下来?!”
可怜的人!
要静下来也是一种欲望,越想静越无法静,不去强求静,你会得到静。
现有全然地接受,接受生命的无常,接受“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但“为何我心一片空虚?”是郁闷,是不接受,如果真郁闷那就连这个郁闷也接受,先沉浸在郁闷中(不要妨碍别人,找个清静的地方。)。慢慢地,这些情绪会沉下来,你会逐渐静下来,静观你的念头,不要去干扰它们,慢慢你会看清楚。
只需要看清楚,越来越深,你生命中无穷无尽的真相会显现,那些高贵、从容、智慧...
你静下来,会看到90%以上的担心是徒劳的,甚至担心本身是无意义的,活在当下,享受生命每一刻的缘,你会看到无穷的宁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