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周六。我们户外活动选择了林泉观。
林泉观位于济南锦绣川灰泉村西北一座当地人称北顶山的山坳里,它与周边的柳泉观、明真观并称为“锦绣川三观”,均为千年道观。
灰泉村是一个仅有五十余口人的小山村,与北坡村属一个行政村。
上午9点,我们三家六人驱车至灰泉,热情的老乡们告诉,林泉观在村子西北山上;从村东南角可以上山,攀登到山顶,有小路可以左行绕山一周。于是,我们决定先爬山然后再参观林泉观。
熟料,沿着水泥路攀上,竟然走进山坡一户住家。回返后,沿小路往南进山,巧遇一扛着大树的老乡告诉我们沿路继续攀上可爬山。考虑到大家体力尚在恢复期,看看连绵的山峰,遂决定还是回去,往西北方向走大路上山吧。
山路是硬化路面,大家徒步十几分钟,路西侧山坡上有小路相同,登上去一看,红墙灰瓦,门外一通石碑,院内几棵古柏,果然是“道观”。
三间正房,另有两侧厢房。正房门口西边有一断裂的“功德碑”。房内空空的。院落西南角有一处山泉,名为林泉。泉水从山间石壁缝隙里涌出后引流至新修的宝葫芦状的小水池里。
看上去,既无名称也无人值守,似废弃般。网上说的女道姑更不见其人。
据史料记载,林泉观建于唐代,后又改名为吊枝庵。
查阅相关资料,林泉观还有流传着一则故事:《聊斋志异》卷六中有一则《刘亮采》(刘亮采,字公严,历城人,明朝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进士。侏儒滑稽,长于诗词,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能作大书,兼善绘事。),故事借济南怀利仁之口讲济南诗人刘亮采的父亲居于林泉观,偶遇一位胡姓老翁,两人相谈甚欢,刘父当时因没有儿子而苦恼,胡翁来劝他不用担心,并说自己是一只修炼多年的狐仙,很快就要寿终正寝,可以投胎做他的儿子。当夜刘父入梦果见胡翁,后得一子,是为刘亮采。刘亮采长大后,思维敏捷、乐善好施,后来还做了官,受到一方百姓爱戴。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不仅仅是刘亮采之父有《步入林泉观》一诗流传至今,据说刘亮采的爷爷刘天民辞官后就隐居于此。
步出林泉观,我们沿路上山,一对户外驴友早早攀登在山坡上,传来一阵阵的嬉戏声。一路全是宽敞的柏油路,虽然上山,但坡度不大,我们六人悠悠哉哉地徒步其间,未至山垭口,便继续沿路下山,与散步无异。
回到灰泉,我们有前往柳泉观。柳泉观与灰泉距离很近,亦在北坡村内,可谓近在咫尺。
高高的红墙,灰色的瓦檐,端庄的门楼,漆红色大门,一派古色古香的样子。院内的钟鼓楼及柏树、银杏树依旧,但大门紧锁,人去楼空。
道观西侧一位八十岁的妇人说,关门已经有三年了……
柳泉观因观内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柳泉”而得名。《济南七十二泉诗·柳泉》:“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
泉水自地下潜流30余米,流入道观南侧一石砌方形大水池中,水池面积足有2000余平方米。
说起“三观”,人们首先会想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锦绣川的三观是道观。此三观非彼三观。
时间尚早,干脆再去明真观,此地三观也就全参观了。已是,驱车直奔廒而村正南明真观。
明真观位于锦绣川凤凰山南麓海拔308米的山坳中。从廒而村一条小道进入村南的山路。山路很窄,会车不易,好在时值正晌,沿路蜿蜒而行,未见一人。至山坡路,见观前红旗飘扬,心想:此道观定然是开着的了!
果不其然,东门开着,我们进入后,有一年轻的道士在西院内,见我们进入后热情示意。
据相关介绍,明真观始建于隋朝(公元614年),原名“小庵”,明朝前期,庵中一位道号“明真”的住持以其道号更名为“明真观”。后经明朝及清朝顺治十二年、乾隆九年、嘉庆六年、光绪十七年等多次重修,其规模巨大,盛况空前。
主殿为圣母殿,供奉着泰山奶奶碧霞元君。西厢房关帝殿。东院为生活区,房前一棵古树—香椿。
明真观坐落在山峪间一个三面环山的平地上。明真观的正门筑在两层高台之上,彷金柱大门,额彷上悬《明真观》匾额。正门关着,门前挂有南部山区道教协会的牌子。
道观西面的山坡上,有一硕大泉池,上有一泉名曰“龙涎泉”,泉水喷涌不止,泉池清澈见底。上面的山坡上还有一“龙王庙”。
从明真观出来,穿过马路,对面正有一农家乐“四季春小院”我们在此午餐,下午回返。途中,我们绕道西董家村,沿着红符路返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