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主要有红门、天外村、天烛峰及桃花源四条路线。桃花源除了去年由此下山走过外,还没有由此登过山。首次从桃花源登泰山,是2月8日(正月十八),跟随华府群。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峪谷而得名。由此登山需要从桃花峪乘坐景区交通车,穿越11公里的彩石溪,然后从桃花源索道站开始徒步或乘索道上山。
早上6点,城市尚在夜幕笼罩中,我们就从全福立交桥乘车,开启了泰山之旅。大巴车载着47名驴友,沿着104国道向泰山进发。
47名驴友中年龄最大的有两位1950年的“老虎”,一位姓邢一位姓张,他们整大我一圈。国棉三厂退休的张姓老哥还是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大巴车到泰山的路上,因为限高,绕道一段路,到桃花峪就8点半多了。
从桃花峪买票乘车前往桃花源索道站,票价每人35元60岁以上半价17元,不到半个小时到达桃花源索道站。
桃花源索道站旁有“一线天”小景点,匆匆拍照打卡后,于9点17分正式开始徒步攀登。
浩浩荡荡47人的队伍,有的在桃花源由张队带领乘坐索道上山,有的徒步攀登。我们一行8人打头阵,攀登不久,拉开距离,邢哥因同行的伙伴体力不支速度变慢。
从桃花源登泰山,据说距离最近且山路相对比较平缓,缺点是景点很少,没有像前山那样众多的石刻与景色。好在沿途植被茂密,一路穿行林中,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时而拾级而上,时而如履平地,优哉游哉,没有十八盘般陡峭难行。尤其人数众多,即使早早上去,最后也要下山后一起乘车,所以大家沉住气、不着急,边走边玩。途中休息时,驴友“平安”还表演小技,来了一个“拿大顶”:头顶山石身体倒立!
十几分钟,到达护林房,老家平邑的胳膊带着红色袖章、身着迷彩服的护林员热情地寒暄打招呼。
一个小时后,来到“财神殿”。财神殿前一块巨石,右边几间灰瓦红墙房子,房前几棵松树,成为此线路稍有的景点之一。当然,仔细观察,途中路旁或林间会有造型各异的大小奇石。
10点半,泰山北天门附近高耸的楼阁进入视线。“龙爪峰”雄伟壮丽地伫立在空中。
路遇一年轻小伙在林中躺在自带的凉席上,旁边是旅行包与行李箱,自称累坏了,休息一下……
一路走走歇歇,劳模张虽然年愈七旬,但始终没有掉队且总是跟在前面。
在交谈中得知,这位老劳模退休后又干了11年“传达”,一直干到71岁。其心态平和,心地善良,为人真诚,感恩知足,微信中网名“谦称”“大老憨”。
经过1小时50分钟攀登,我们一行6人于11点08分终于到达山顶桃花源索道站。
从桃花源索道站,我们前往南天门,然后顺着天街东行至碧霞祠。
碧霞祠依旧香火旺盛,前来朝拜的络绎不绝。
我们六人一起,从碧霞祠前往壁立万仞的唐摩崖石刻,打卡泰山著名标志性景点之一。然后,从青帝宫穿过平安门,一直东行,过“孔子小天下处”,前往日观峰“拱北石”。途中,遇到一起来的十几名驴友,随地或站或坐,为他们拍照留念。
回返至“五岳独尊”处,那儿照相的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我们由此直接到玉皇顶,出西门,前往丈人峰。日本友人柳田伊秀题写的“国泰民安”等石刻“藏”在丈人峰后面,如不转到后面,可能会错过观赏机会。
由丈人峰继续北行,途中左边林中一不起眼的石头上镌刻着欧阳中石题写的泰山颂“立地横空擎日月,支天转斗抚乾坤”。泰山石刻可谓俯首即是。
12点30分,我们到达后石坞索道站。山上到处是红郁郁的花楸,索道站旁摆摊的中年妇女依旧守着茶叶蛋、玉米及方便面等。一碗方便面,一包咸菜、一壶水,加上自带的马蹄烧饼,饱餐一顿。
13点14分,我们从后石坞,穿过“北天门”,朝着懂尧观方向走去。按照计划,途中观赏泰山后山著名景点“姐妹松”,拜谒泰山奶奶墓,然后从天烛峰景区下山。
同行的一位山友,从玉皇顶跟随其他山友,因此从天烛峰下山只有我们五人,除了两位年愈七旬的老哥,还有烟厂退休的年整七十的老范哥及初次一起登山的来自元首针织的张弟。在后石坞,遇到一山西大同的游客,其六十有一,独自出行,也跟着我们前行。
26分钟后,我们于13点40到达“姐妹松”处。深藏在后山古松园里的姐妹松,傲立于泰山石之上,其挺拔的树干及茂密的枝叶,展示出独具风采雄姿,不愧为泰山标志性景色之一。
观赏完“姐妹松”,沿着石阶原路回返,然后前往元君庙。
路遇来自新泰的一男一女,大汗淋漓地从石阶回来:没找到奶奶墓呢?
“还不到呢,继续往下,不太远了。”
说完,两人跟随我们继续下山。
据说,后山元君庙及泰山奶奶墓,是泰山奶奶生前修炼的地方。许多善男信女专程前往拜谒。
沿途穿过的古松园,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惟妙惟肖的各色古松,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确实是真正的泰山松之自然博览园。许多游客从前山走马观花般游览,很难观赏到后山自然秀美的景色。
据同行的老邢哥说,泰山后山,从北天门到奶奶墓一公里,从奶奶墓到山呼门一公里,山呼门到仙鹤湾一公里,仙鹤湾到天烛峰景区门口一公里。加之从北天门到玉皇顶一公里,天烛峰景区一共五公里。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于14点零9分,来到奶奶墓。
沿石级而上是透天门,该门是后石坞最为完整的明代(1596年)建筑,由21块石头组成拱形门,门宽1.35米,精巧中不乏质朴。正殿为三官殿旧址,三官殿门口台阶上有一山楂探出,下覆一巨石,石如老翁端坐,称昊天上帝像,也叫三心地山,是古人有意保留下来的。庙东花果园内为清雍正年间建“元君墓”和“白猿墓”,右侧一古老的树墩。东院后有莲花洞,洞顶石瓣似莲而名。洞内有石乳泉,悬流涓滴。洞内冰柱挂壁,晶莹剔透,洞口处有康熙壬寅年潇湘赵纶题写的“作出世想”、“忘机”等题刻。(其中,忘机还有一个鸥鸟忘机的典故,意为忘掉心机,排除邪念等)洞旁红色标志牌“石乳泉简介”中清乾隆诗赞:“乳窦融融迸石泉,细淙洞口注成川。漫言未是莲花候,四面峰形岂不然”。
从奶奶庙下山,辗转回到大路,很快天烛峰映入眼帘。
在山路旁边一座亭中,大家争相观赏小天烛峰时,平安赶了上来。此处观赏“小天烛峰”可谓一览无余,小天烛峰直插云霄,似巨烛秉天,与大天烛相映生辉。
沿石阶山路继续下行,山岭西侧一怪石,其形似龟,背负苍穹,以观沧海,与天地通灵,被称之为“天烛灵龟”。下面冰瀑横卧,厚有数尺,顺山峪蜿蜒下伸,颇为壮观。
前行不远,即是风魔峪,天烛峰也近在咫尺。烛峰下面的山峪叫溪里峪。据清代《泰山道里记》记载:“岩穴深邃,涌泉不竭,昔有魔女地化此,又名风魔溪。”此处山深谷险,多生怪风。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卢卡斯先生到此考察,曾盛赞此峪可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为方便游人小憩,特在盘道旁建一六角亭,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又能欣赏到整个景区的美丽风光。
沿着之字形石阶逐级而下,山呼门坐落在山垭口蔚为壮观。
登上山呼门,攀上左边平台,高高耸立的大天烛峰仿佛拔地通天,山涧冰瀑挂壁,顺山坡蜿蜒,峰岚叠嶂,气势宏伟,颇有荡气回肠之势。
从山呼门,过龙脊,下好汉坡,跨过吊桥,15点50分来到仙鹤湾。
千尺瀑悬崖从山顶顺势而下,似一条灰色的布条皮挂在山坡。仙鹤湾东侧一条洁白的冰瀑自然而随性地挂在山上格外显眼。
过“声声亭”,很快来到“拜山台”。此处多次经过,旁边有一老乡摆摊销售方便面之类的东西,小山垭口东面的平台即为“拜山台”。上面标牌书有拜山台说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至此见大小天烛高耸,视若天神,躬身遥拜……
泰山天烛峰景区据说是泰山最早登山路线,也是自然景观最集中、最优美的一条路线。一路山峰险峻,山谷幽深,奇松怪石遍布,山泉、溪流、瀑布随处可见,充满了自然的原生野趣。游人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所以又称为泰山的“十里画廊”。此路又为秦御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封泰山时,于此登山。
相比前山十八盘线路,天烛峰景区距离短,台阶平缓。
一路下山一路游玩,历经三个小时,终于来到天烛峰景区出口。
( 16点30分,我们来到百姓坛南面的天烛峰停车场。因为大巴车人多,下山分为天烛峰、红门及天外村三地,加之快慢不一,后来乘公交前往红门乘上大巴,回到家就晚上9点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