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89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特殊的年份。记得当年9月份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县委机关大楼门口值班,单位领导从楼上下来,悄悄地告诉我明天就要谈话以及我的去向等。果然,第二天便要求尽快去乡镇报到。
下营镇是一个以渔业捕捞与对虾养殖为主的沿海乡镇,拥有五个村、四个渔业队、四个养虾场及冷藏厂、罐头厂、饵料厂、盐场等一批镇办企业。虽然人口与区域规模在全县乡镇中最小,但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且主要承担全县养殖对虾样板的作用,又拥有得天独厚的若干海产品资源优势,是各级领导时常光顾的地方。
那时候,下营镇驻地工商、税务、银行、邮电等七站八所齐全,加上全县各乡镇均有养虾场,即使晚上街上也依然灯火通明,车流不息,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金秋时节,正是对虾收获季节。报到的第一天,送我的单位领导就极力为我美言:他都做好一切准备,到一线虾场收虾!熟料,目光炯炯、性格直率的党委书记眼神盯着我:不用。我早有安排,他先兼任党委秘书!
说完,他又意味深长地对在座的领导半开玩笑地说:别看秘书,在我这干好也不容易。前任秘书谁谁,上任秘书谁谁,言外之意都挺厉害。
就这样,在忐忑中谨小慎微地开始了在乡镇干党委秘书的工作。组织委员的活儿反倒成了兼职。
乡镇党委秘书的活,不像在机关,写材料成了“副业”,只有到了年底写写总结或上级开经验交流会议需要写典型材料,平时主要的工作是行政事务。当时,不设党政办主任之类的职务,机关的迎来送往全靠秘书,大量精力花在接待上。
因为沿海,因为养殖对虾的样板,因为海产品资源,因为经济发展好……所以前往视察检查的各级领导可谓络绎不绝,一天到晚的应酬比其他乡镇明显多得多。办公室除了通讯员、公务员、打字员外,还专门有一个接待员,有的时候忙不过来,连政府的文书及经费会计都齐上阵,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到晚团团转。
后来的党委书记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咱这儿两大任务,一是要养好虾,当好样板;一是搞好接待,为各级领导服务好。一块是你负责,一块是我负责。”我只好笑笑。
1990年换届时,刚刚熟悉且配合默契的党委书记调任县经委主任,临乡一位乡长提拔来任党委书记。老党委书记虽然只有短短大半年的相处,临走时征求我意见,意思是跟他回城去经委干。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立马想起工会的领导,她告诉我既然下到乡镇,就安心干几年吧。毕竟,还年轻,到经委还要重新干起。于是,婉言感谢老书记好意,继续留下来奋斗!
话说新的党委书记到任后,听闻我身兼两职,有一天眼睛盯着我话中有话地说:你暂时继续干着,一人兼两职挺累吧。方便的时候再找个秘书把你替出来。言外之意,是否中意,他要继续观察……毕竟当时领导最贴心的除了司机就是秘书,司机是从另一个乡镇跟随其过来的。
工作依旧一天到晚全身心的投入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找秘书的事儿慢慢也变得悄无声息。有一天晚上,书记从虾场回来,到我的办公室闲聊:怎么样?累不累?我立马回答:没事,不累!他遂即说道:那就继续干着吧!
那个时候,从早到晚,瞪大眼睛,全神贯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真的是累并快乐着!
那些日子里,虽然一直埋头苦干,但理想当然有的。盘算了一下,如果一帆风顺、一路遇到好的领导,从组织委员一级级干到党委书记,最快也要十几年。这意味着,美好的青春都将献给广阔的农村!
就这样,身为组织委员干着党委秘书的活一直持续到离开乡镇。当然,家里的事情是全然顾不上的,连年节分东西都是别人帮忙弄回家。
中间,报社又通知我到报社学习三个月,经过了解目的还是想调几个人,通过实习的形式考察确定。个别请示党委书记后,没想到得到其大力支持,并表示:“真的舍不得你走,但毕竟这是人生转折的一大步,能走就走吧
。”书记亲自送我到报社,并与报社总编交谈有关情况。学习期间,报社总编告诉我:本想调你来工作,但是最近上面有新精神,因为改革人事冻结,不知何时才解冻。言外之意,情况有变。无奈,说好的学习三个月,我坚持了一个月后就告辞回到乡镇。党委书记高兴地说:这回安心工作吧……
1992年1月,正是岁末年初,春节即将到来,大家都忙活着年终总结、慰问老党员等,节日的气氛日渐浓厚。
1月14日,一件惊人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头天晚上还研究走访老党员的乡镇党委书记,竟然夜里在宿舍被刺遇害!
顿时,消息传遍城乡,搞得乡镇人心惶惶,甚至惊动了省市领导及公安部有关专家。
案件复杂,大量警察昼夜奋战……其间还经历了惊心动魄、虚惊一场的故事,情节的惊险与曲折堪比某些小说内容。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4月份,即将春暖花开,但案件依旧没有头绪。
报社新的领导专程来商量我工作调动问题。像大姐一样的工会老领导亲自跑前跑后为我出主意提要求,与之商谈。一切谈妥,县里领导表示案件尚未破获,我作为圈里人暂时不能离开,等破案后才能办理。
好在一个月后,经过一百多天奋战,案件终于告破。我也告别奋斗了10年的家乡,告别乡镇,告别同事,顺利前往济南报到。
在到济南工作后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有同学说:高考一次失误,奋斗了十年才弥补回来。言外之意,如果当年高考正常发挥,考个好一点的大学,或许毕业就在济南工作了。话虽如此,但有些东西,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人生没有如果,一切都是直播。
(五)
1992年至今,整整三十年。人生也由青葱青春变成满头白发。从一个门外汉到报社编辑,当初内心的惶恐难以言表,尤其面对的一些同事多为名牌大学科班出身。
人说三十而立。但我的而立之年却是从零开始……
由机关行政工作转为新闻业务,理想与愿望,也从职务的晋升变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心想,在业务部门工作,干好自己的业务就行,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能够取得一定专业技术职称足矣。
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实践学习。
开始,我被分到副刊部。作为公文写作出身,编辑副刊文稿显然有点力不从心。不久,领导征求意见,我便调到新闻部。那时候,新闻部编采合一,每个人既当编辑又做记者,对于以消息、通讯、言论等为主的题材,干起来可谓得心应手。再后来,又调到总编室记者组,做专职记者。新闻的确是年轻人的事业。那时候,编辑部里面多是年轻人,朝气蓬勃,气氛活跃,生活充实。
从编辑,一步步地到记者组副组长、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主任、新闻中心主、总编助理到副总编辑。
这其中,难以忘怀的是知遇之恩。当时,领导示意提拔我时,我直言:只要帮着解决副高职称,别的没有想法。熟料,领导竟然回复:有了职务,职称更好办!于是,一切顺其自然地进行着。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难得的知遇之恩更当永不忘怀。
除了努力地工作,每年都获得新闻奖项,还加强学习,考外语、考计算机,一级一级地晋升职称,从初级开始,到中级,然后拿下副高,2006年又几经努力,终于拿下正高级职称的资格。但此后也开始实行竞聘上岗,种种原因,职称待遇难以落实,始终停留在副高的职位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纸质媒体从原来的骄子也变得日趋式微,尤其是在所谓自收自支体制下,报社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甚或连发工资都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一家人主要精力都放在拉赞助拉广告等赚钱上面,令人苦不堪言。
时光流转,一晃到了2016年8月。
分管领导到报社检查工作,一次交谈中,我无奈地说:如果有政策,我真的想退休哦。没想到领导悄悄地告诉我:别着急,我给你安排个地方,到机关我分管的一个部门……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激动得难以言喻,双手作揖:谢谢领导,谢谢领导!
年已五十四,本想不可能再换单位,没想到变化来得出人意料。
虽然还是喜欢新闻工作,也喜欢那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但是毕竟机关事业单位更稳当更牢靠,况且干不几年就要退休了,还是打心里感谢领导的“关照”。正应了那句老话:“计划没有变化快。”
2016年8月17日,上级领导宣布我调任机关做史料研究工作,从此人生之路又一次转换了轨迹。
(六)
工作的调整,并非是什么人之恩赐。起因是前往的部门领导出事,空缺一年有余,加之该部门属于事业编制,机关多数人即便给个一官半职也唯恐避之不及。
虽然很早之前做过机关工作,但毕竟几十年了,对机关工作陌生感还是显而易见的,加之机关内部的潜规则一时半会也难以领悟与把握,何况大多情况下都有什么核心层、紧密层、疏松层、外围层等等,一个年过半百又初来乍到之人,像游离在电子核外的自由电子一样根本就不在层内,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
有道是:什么年龄考虑什么事,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即将船到码头车到站,愿望唯一的就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坚持到退休。
好在部门人少,工作任务单一,同事相处十分融洽,环境比较宽松。领导们胸怀大局抓大事,像我们的工作属于三类中的三类,只要不给领导添麻烦领导不会找麻烦,所以闲适的日子悠闲地过着,工作轻松且顺利,与在报社时比,无论压力还是工作量都要小得多,一晃就是三年多。
2019年开始,事业单位改革的消息不断,说法也一天一个样,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后来,大着胆子找省总主要领导汇报,得到的答复是所在部门准备撤销,人员分流安置!
煎熬中等待,其中一位小同事见此状况,参加公考,去了另一家单位。后来,又传出部门不再撤销的所谓确凿消息。经核实分管领导属实后,遂提出我职称没有落实问题。新上任的领导当面了解了有关情况,认真做了记录,当时没有表态,但却记在心里。
事过不久,组织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询问我的职称事宜,领导的用心得到了证实。
经过一番程序,2020年3月,终于落实了职称待遇,使2007年获得的正高级职称资格最终得到兑现。
不到一年,事业单位改革又提上议事议程。所在部门与原来工作的报社及一杂志社合并,成立一家新的事业单位。
如此,又面临着何去何从,心里难免泛起涟漪。
领导每每表态,你们不用担心,不会亏待大家。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是独立性很强的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比报社与杂志社的自收自支性质强很多,但显然没有以前全额事业编更令人踏实。部门内部大家的愿望心知肚明不言而喻。
最终,原部门人员分别安置到机关不同部门,没有一人到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我也调到事业单位改革中编制由7人增加到11人的对外交流中心,职称也随之转移,工作则继续一如既往地做史料编辑……
人的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活中还广泛流行这样一有句至理名言:人生之路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与谁同行。但,多数情况下与谁同行也绝非个人能够定夺。回想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大事多为命运使然,自己尽力而为了也就无所谓遗憾。
人生苦短,回想看似漫长的几十年生涯,仿佛像演出一场戏,感觉刚刚开始不久,便到了收拾场子的时刻。
距12月份退休还有一月有余。人总是在理想或愿望与现实之间游走,退休之后也是如此吧,大把的理想与愿望在召唤着,趁年轻,趁身体康健,游走祖国大好山川,游览世界各地美景……。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始!
2022年11月4日星期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