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正是杏花盛开的季节。3月20日,我们相约上午9点黄石梁集合赏杏花。
黄石梁属于章丘区曹范街道,是一个群山环抱、清幽秀丽的小山村,距离街道驻地北曹范6公里,乡村公路三赵线和黄楼路分别自村北和村东穿过。黄石梁村辖黄石梁、下官峪2个自然村。共有89户人家,290多口人。
去往黄石梁的路,与到三王峪一条路线。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盘桓,时而穿越山谷,时而盘桓于山巅,时而环绕在山崖。到达黄石梁公交站牌后,有一岔路,道路两边自发形成的小集市吸引了当地不少村民。经询问老乡,我们沿着右边的坡路继续攀上,绕过一道山梁,跨过一座拱桥,来到了黄石梁。
村口一棵上百年的老柳树在路南侧矗立着。柳树约有两米多粗,树冠很大,左侧分出的树杈斑驳古苍,且有一巨大窟窿,足见此树历史之悠久。柳树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记载着村名的来历。据传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军士忽患疟疾,伤亡无数,幸得村中一名叫黄石娘的女子用山梁上的黄石配以草药,用本地的山泉水煎服,治好了士兵们的疾病。为纪念这名女子,李世民为该村取名为“黄石娘”,因“娘”、“梁”发音相似,后来演化成黄石梁。
柳树南面是一条河,河床因枯水而裸露。虽然河中无水,弯弯的河道里灰蒙蒙的砂石,与河边一排粉中透白的杏花,同样着这个春天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杏花作为春天的使者,正开满在枝头,绚丽脱俗,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有的像覆盖一层白雪,有的像挽住一层红纱。身前远望皆是景,一入杏林人不还。走近一看,杏花的花瓣有五片,呈粉白色,中间的花蕊是金黄色,花朵下面还有一层大红色。一团团,一簇簇,一阵清风吹来,花瓣随风灵动飞舞,正像人们说的宛似杏花雨……漫山遍野的杏花,是希望,是期盼,更是山乡人家秋来果实累累的征兆,是山里人甜蜜生活的根本保证与幸福源泉。
我们穿过村口架起的牌坊,漫步在世外桃源般的黄石梁。一条叫做横河的河流蜿蜒穿过,河边有一棵开满鲜花的杏树,树旁有一古老的碾盘,顺着弯弯的横河望去,小河对面山坡上依山而建的民居梯次排列、错落有序。村头山崖下还建有篮球场,我们泊车于此。
沿着小河旁的道路进入村庄,一座小石桥横跨南北。桥北头东侧的河岸边,有一座小巧的观音庙。青砖垒成,琉璃瓦覆顶,为近年来重建。庙前的一株老柏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离小桥不远,是黄石梁村委。村委外面有一高大的车间,里面正在生产着什么。漫步间,偶遇来自章丘环卫系统的第一书记,他看上去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一米七六七的样子,人和蔼可亲,自称姓姜。寒暄了一会,他告诉我们,沿着小河上行不远就是回民小村下官峪了。
沿着小河蜿蜒的水泥路往西走大约500米,就到了回民小村下官峪。因为修路,路临时不通,好在我们徒步,绕道而上。据说下官峪原有18户,因年轻人都逐渐进城工作生活,目前还有两三户人家在此居住。看上去有点儿破败不堪的样子。听说那口老井就在该村,我们穿街走巷,发现老井在一住户的南墙外,被圈了起来,只见外面一个古老的木头辘轳,示意着那里是一口老井。
穿过村子,我们来到山坡,一棵古老的粗大柏树屹立在山垭口上,其成为该村标志性植物之一。
从老柏树往西走,我们来到山上,沿着山路蜿蜒而行。一条水泥路从山崖下山,我们下去走了一段,担心此路不通,又半路折回,原路继续绕行。一行杏树整齐地排列着,树上花满枝头,树下零星落花,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绕过山谷,我们来到南侧的山崖,不光有杏花开在山野,偶有连翘黄澄澄地舒展着枝条,点缀着这山野自然的风光。
站在那侧山坡,登高望远,原来开始那条柏油路一样可以绕回村子的。我们坚信,脚下的路也一定能走回村子,虽然从没有走过。
快要下山的时候,山坡上好大一片杏花盛开着。杏树一棵棵显得很古老,甚或有的已经枯死。我们下到杏林,尽情地从不同角度对着杏花、对着枯枝、对着那片杏花林咔嚓咔嚓拍着不停。
此时,柳王夫妇也赶来了。
下山之后我们来到村里,穿过狭窄的街巷,看着一幢幢新旧相间的民宅。意想不到的是,这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一民宅上居然写着“黄石梁大街19号”,看罢不禁令人捧腹。不过,两间古老的土坯房,门前一盘磨,还有弯弯的石头上坡小路……一副乡愁的自然画卷跃入眼帘。
绕山一圈,我们又回到村头篮球场,与柳王会合。
开始,天阴沉沉的,有点儿阴冷。跑了一圈,身体舒服多了。
时值中午,我们搜了一下,准备去垛庄附近午餐。垛庄离此30多公里,需要50多分钟路程。我们赶到垛庄水库边的一个叫做邵庄的村庄午餐。之后,又赶往五彩山庄之一的下琴子村。
下琴子村离邵庄不远。
泊车于路边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奇石上“琴泉竹韵”四个红色的大字。沿着小溪往里漫步,高耸着的钻天杨直插云霄的感觉,溪边一片片竹林在微风中传来沙沙的响声,一道道围堰将溪流截成一段段清澈见底如平镜般的水面,围堰上一个个圆圆的磨盘垫成人过往之路……人站在磨盘石沿上连同一片树林,倒影于水面,构成一幅美妙的动静结合的幻影。初来此地,周围的一切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溪流淙淙,青苔茵茵,山水相依,琴泉竹韵,徜徉在这小山村诗画般的景色中,宛如江南水乡。
漫步溪边,还惊奇地发现一处泉水,虽看不到泉眼,但一股清泉突突地往外冒着,流淌进小溪中。在春天干旱的北方,能观赏到自然的溪流,的确十分罕见。
顺着小溪步入村里,一座石板桥横跨东西,溪流往上变成一条河道,小河穿村而过。老乡们把泉水引导小河,管道里的泉水哗哗流个不停。据说,下琴子村是个以回民为主的村落,头戴号帽的人随处可见。老乡十分热情且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泉水:“明水的人,都来接水呢!”
正好我们还备着水桶,遂与S一起灌上水,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随意溜达,看到民居的墙上还装饰有诗画:唐代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宋朝欧阳修的《荷叶》: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粧唱採莲。仔细看来,虽然不免间或别字或掉字,但无疑平添了乡村的文化气息。
下琴子村,一定是避暑的好去处。夏天,再相约,一起去感受琴泉水韵、山水相依、江南水乡般的下琴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