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峨嵋山”,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川的峨眉山。殊不知,就在近在咫尺的济南西郊,也有座峨嵋山。不同的不仅地理位置、海拔与山势等等,还有名字同音不同字!您看好了,四川峨眉山的“眉”是眉毛的“眉”,而济南峨嵋山的“嵋”,带有一个“山”字旁……
2月28日,细雨霏霏。我们从全福立交桥附近驱车沿北园高架一路往西,过京台高速后再往西,然后左转,路经一片拆迁的村庄废墟至小金庄。导航显示:目的地就在左边。
于是,我们车泊路旁,下来观赏——一个十几米高的土堆坡,坡上种植着新栽的柏树,下面垃圾成堆,且难以靠前,丝毫看不出像一座山啊。望着眼前的土堆,心生疑虑且不无遗憾:这就是所谓的峨嵋山吗?
正有点失望,看到附近一货车司机,遂上前探问:师傅,这就是峨嵋山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师傅还指着南面:从这里往南,然后在路口左转,正门在南面。
往南不远,是一个工业园区,道路泥泞不堪,附近全是残垣断壁。左转不远,视野中惊喜地出现一片茂盛的柏树,山的影子开始显现。再往前走,一个很小的广场、一条石阶沿着墙往上,一个小门楼……终于看到峨嵋山的正门。
霏霏细雨中,我沿着新修的台阶拾级而上,而大门紧锁,除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钟亭,透过门缝只望见里面新修的灰瓦房。门前一通石碑立于草地上,同时一块大理石碑上刻有“峨嵋山古建筑群”字样。
站在门前,望着山坡上茂密的柏树林,还有眼前的古建筑遗迹,这才感觉是座山啊!
沿着丛林中新修的石阶路,独自进山。山坡十分的平缓,一大片葱茏的柏树看上去已有年载。不一会儿,就登上山顶了。
山顶新铺修的石头路,一条条小路皆为石阶,且有的围有栏杆。漫步山顶仔细观望,峨嵋山东西狭长,南北很窄。山顶突兀成片的青石,间或有柏树等。山的北坡,植被一样茂密。山的西端,有新修的观景台与歇息的亭阁,最西头是新填埋起来的土堆斜坡。看到此,心生好笑——这多像盲人摸象啊!看到一面土坡,竟然就怀疑是一座山!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很具有讽刺意味哈。
其实想想,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啊。必须引以为戒,想问题,看事情,切不可以偏概全、盲目定论……
虽然此峨嵋山没有彼峨眉山雄伟壮观,此峨嵋山也没有彼峨眉山景色好看,但毕竟亲临其境,知道了济南也有座峨嵋山,且有类似“盲人摸象”的经过,收获已是多多。
春雨中,山上除了几株迎春花黄澄澄地开着,翠绿色柏树林外,还有几棵杏树的花儿渐次开放,有的含苞,有的吐蕾,有的盛开着露出粉红色的嫩须,在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多姿。
山上,偶遇一中年男子。其自称小金庄人,年48岁,回民,姓周。
“小金庄不小,五千多口人,多数是回民。”交谈中,他十分友好热情地向我介绍有关情况。
谈起此山,他说:“这山很早就叫做峨嵋山。小的时候,站在山顶,西边能看到黄河,东边能看到市区。东南方向隐约看见的山是腊山。两山之间有个村子叫担山屯……”
据他介绍,峨嵋山上之前有座寺院叫大悲寺,听老人们说,以前香火旺盛,后来历经风雨,墙倒屋塌,只剩下残垣断壁。近些年来,市里投资开始恢复性维修,并修建了山体公园。目前,此地属于槐荫区幸福街道。
透过山顶寺院围起的院墙,古老建筑的一面山墙仍矗立在那里,山坡下面是新修建的房子。看来,寺院依山而建,梯次错落。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高不足百米的峨嵋山,原名为靡笄山。有学者考证,“靡笄”,即《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所记载的“靡笄”。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史书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这座山的文字记载。
看来,此山不高,名气却不小啊。
另据考证,主峰海拔三千多米的四川峨嵋山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的洞天福地,济南的峨嵋山曾经也同样存在佛教、道教共居一山的历史景观。
在荒废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无论作为历史古迹还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山体公园,其山、林、寺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值得一看。尤其是其茂密的柏树丛林,炎炎夏日,漫步其间,一定十分惬意怡然……

开始看到的山,哪儿像座山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