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李白十分喜欢游山玩水。这一天,他来到安徽境内,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个叫汪伦的人隐居于此,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他很欣赏李白的才华,也很崇拜他。当听说李白来到此地时,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开一看,见署名汪伦,并不认识,但他被这封信的热情豪爽打动了,就跟随送信人,来到了泾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李白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款待。谈笑中,李白问起汪伦信中提到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听后哈哈大笑:“这里的十里桃花就是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李白在桃花潭,汪伦天天陪他一起做诗饮酒,一起观赏美景。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虽然他们相处时间不长,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天,李白要走了,汪伦来到江边为他送行,分手的时候,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汪伦用脚踏着节拍,大声唱起了送别的歌谣。李白被汪伦真挚的友情感动了,他当场提笔写下了《赠汪伦》并送给了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一生好游,当他来到襄阳时,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非常高兴。他很钦佩孟浩然那种潇洒清远、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阳,他就登门拜访。孟浩然也很赏识李白的才能,就热情地招待了他,还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气质、共同的境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730年,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里,孟浩然将要去扬州,李白便到黄鹤楼为他送行。此时,江水茫茫,滚滚东去;岸边,花红草绿,云烟缭绕。孟浩然置身于这良辰美景之中,虽然与李白离别有些依依不舍,但他此刻游兴正浓,便毅然登船启程。
李白一直把他送到江边,船启动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着渐渐离去的船只,挥手告别,孤帆远去了,终于消失在白云和碧水之间。可李白依然一动不动地望着船只远去的方向。这时,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头,仿佛是去追赶那远走了的人。
李白诗兴大发,一挥而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塞
在唐朝建国初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由于战火连年不断,当时,内地许多人被官府强行征去参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轮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古老的边关渐渐沉寂后,身着盔甲、手持长矛的守关战士还在城墙上巡逻放哨,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为了摆脱思乡的愁苦,战士们弹起了琵琶,本想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可弹出的却是思乡别离的音调。开始,他们还随音乐大声地唱,使劲地跳,想用这种方法摆脱思乡的苦闷,可是后来,他们不唱了,也不跳了,一个个抱成一团痛哭起来,他们怎么能不想家呢?怎么能不思念亲人呢?持续的争战,将战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让不少年轻的生命也长眠在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龄非常激愤,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回家?使许多人抛尸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当。
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将军们,腐败无能,整天只知寻欢作乐,让胡人有机可乘,常常来侵犯。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他就可以将胡人赶得远远的,使他们不敢再越过阴山,这样,许多远征的将士,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诗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凉州词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雪花纷飞,寒气袭人。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相约来到一家酒楼,准备饮酒听曲。这个酒楼有许多卖唱的艺人,经常唱他们三人的诗篇。他们选了一处干净的座位坐下。演唱还没有开始,王昌龄笑着说:“我们三人的诗,平日里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谁的诗篇被唱得最多,谁就是第一。”高适和王之涣都点头赞同。
第一个歌女手执拍板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声音清悦,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笑道:“这是我的”。又有一位艺人轻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适的五绝,曲调婉转,情意绵绵,听后高适也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五绝。”这时,王之涣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着乐队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说:“等到那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愿认输。”话音刚落,那位歌女便上场了,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把大家带到了荒凉的边疆,在那里,边疆的战士吹着思念故乡的笛曲,可是故乡的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边关。
酒店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从此,这首七绝便传开了,并博得唐绝句压卷的评价。
神童骆宾王
在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大家见骆宾王聪明机灵,都非常喜欢他,于是客人们就有意提出问题来考他。没想到,七岁的骆宾王竟对答如流,一点也没被难住。客人们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才智过人。
午饭后,大家一起在池塘边吟诗作对。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客人,指着正在水里嬉戏的一群大白鹅,对骆宾王说:“孩子,看那一群鹅,你能以它们为题做一首诗吗?”正在一边玩耍的骆宾王向池里一看,一群大白鹅正如绅士般悠闲地游来游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正在青水中来回拨动;还有那弯弯细长的脖子,时不时伸长了,脆亮地高叫一声。看到这儿,骆宾王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了《咏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客人们听后,大为震惊,连叫道:“好诗!好诗!真是一个神童!”
从此以后,骆宾王的《咏鹅》诗和“神童”美名便传开了。
李白溪边受诲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顽皮,虽然父亲给他请了好几位老师,但因为他太贪玩,没有学习的恒心,每次都把老师气走了。
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询问他的学业有什么进展。小李白答不上来,父亲就生气地罚他到书房去看书,一天都不许出来。李白只好垂着头,没精打采地到书房去读书了。
到了下午,父亲出门办事去了。李白马上来了精神,他趁着其他人不注意,从窗子爬了出去,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跑到了小溪边。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了,他想下到小溪里去抓小鱼儿,就挽起了裤腿。
正在这时,李白忽然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溪边磨着什么。走近一看,老奶奶正在石头上使劲地磨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杵。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您磨铁杵干什么啊?”老奶奶回答说:“我家里的针坏了,我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什么?那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看了看他,说:“只要我坚持磨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李白“啊”了一声,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转身就向家里跑去,一头就钻进了书房……
贺知章回乡
贺知章在为官时,官运亨通,一直到80岁,由于年老体衰,才告老还乡。
他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匆匆地踏上了这片让他日夜魂牵梦想的热土。在这里他听到了那熟悉的乡音。想到自己在离开这儿时,还是一个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如今回来已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了。这时,他看到一群无忧无虑的孩童正在玩耍,忽然想起当年和自己一起嬉戏的伙伴,他们现在也跟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了。真可谓人事消磨、世事沧桑呀!往事还历历在目,可眼前却已物是人非了……“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家去做客?”一声清脆的喊声打断了诗人的思绪。他赶忙笑道:“我就是咱们这儿的人,我这不是回家来了吗?”说着他抚摸着那个孩子的头。这时,孩子们都跑了过来,用熟悉的家乡话和他无拘无束地谈笑起来,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
回到家后,贺知章感慨万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月下独酌
李白40多岁时,由于朋友的推荐而被召入京城,供奉翰林。当时李白豪情满怀,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已不是“开元之治”时的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他只是把李白摆在御用文人的位置上,专为他寻欢作乐而填写一些曲词,李白对此极为不满。于是他对昏君,对朝政,还有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们,不时地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结果他便经常受到这些腐败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因此,他感到孤独、苦闷,常常借酒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一天晚上,李白独自踱步来到后院。此时,天气晴朗,明月当空,阵阵花香沁人心脾。看到这样美丽的夜景,李白陶醉了,摆上美酒,痛饮一番。可当他刚要斟酒时,一种孤寂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样美好的夜晚,却没有一个亲人和知心朋友与他一块痛饮。独自一人这样自斟自饮真的很乏味!很单调!他不禁有些黯然神伤。忽然他抬头看到了空中的明月,于是斟满了一杯酒,高高举起,邀请明月来一起饮酒。这时,皎洁的月光,将诗人的身影投射在地上,于是,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身影就成了陪伴诗人饮酒的“酒伴”了。这就有了这首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在十七岁时,便离开了家乡到京城长安谋求生路。在长安,他人地生疏,办事处处受阻,所以心情极为不舒畅。这一天是他离开家乡的第一个重阳节,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过去,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五个弟弟,按照当地的习俗登高远望,相互把茱萸插在衣襟上,然后,再畅饮菊花美酒。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可是,现在他一个人在遥远的异乡,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他觉得非常孤独,便独自登上京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举目向家乡的方向眺望。今年,兄弟们一定又登上了山顶,此刻也许他们正在饮菊花美酒,当他们相互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少了自己而感到遗憾。他们会如他思念他们一样思念自己,会不时地牵挂他在长安的境况。诗人想着想着,一首诗便从心里涌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