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文复习(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

(2020-03-04 12:33:39)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ng)(léi)累。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舂(ch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才。归: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古人口语,意即""。阿,前缀,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i):松树、柏树。冢(zhng)(léi):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ch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飰(fàn):古同""

(gng):用菜叶做的汤。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看:一作""。沾:渗入。

背景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译文

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译文: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原文: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ng)(léi)累。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译文:(他说)“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经是松柏林中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给狗出入的墙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生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周围环绕着野生的葵菜。

原文:舂(ch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ng)。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用杵(ch )臼(jiù )捣去谷物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蔬菜羹,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1.主旨:内容: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情感: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2.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十五"相对照,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始得归""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3.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的真实情感,希望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

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水。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

5.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内容:两句远景描写,写出庭院的破败景象。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情感:从侧面写出主人公从军之久,物是人非,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

6.“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内容:回到故居后的生活。倍感凄凉。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情感:看到家园荒芜,又没有粮食可吃,心中倍感孤独和凄凉。

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法细节描写。刻画出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情感:表现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木兰诗》 北朝名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 ji)。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原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 ji)。

译文: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原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原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原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j ):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dng):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只。   :什么。    :思念,惦记

军帖(ti):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n):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jin):马鞍下的垫子。    (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离开,辞行。       (ji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早晨。

: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马叫的声音。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卫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下分设若干曹(),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以上二句是说父母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

(z):姐姐。

:梳理。红妆(zhu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huò):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zhuó):通假字 通"",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ti)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

"双兔"二句:当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时便区别不出它们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过雄兔雌兔在跑动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传达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赏析

 1.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内容: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情感:歌颂了木兰的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前两段内容: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以即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设置悬念

一问一答点明木兰“叹息”的原因: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修辞:“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出征催促之急。情感:表现了木兰对父亲的孝心,对国家的忠心。

3.第三段内容: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修辞:前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写法旦辞旦辞……鸣啾啾”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心情的急切、军情使的紧迫,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

情感:“黄河流水鸣溅和燕山胡骑鸣之声,衬托木兰思乡之情。

4. 第四段,“万里赴戎机”一段,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本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跃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矫健身姿。“朔气”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军营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画面描述(朔气两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夜色深沉,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第五段,归来见天子一段,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修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情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6.第六段 “爷娘闻女来”一段,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修辞: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氛围。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

表现手法:“火伴皆惊忙”表现出同伍士兵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7.第七段“雄兔脚扑朔”一段,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

令人回味。

思考练习

1.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2.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4.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5.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6.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7.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8.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是(    

9.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是(     

10.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 (                       

答案:1.C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8.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9.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10.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