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文复习(一)杜甫诗歌两首《望岳》《春望》

(2020-03-04 10:45:03)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译文: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文: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原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原文: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译文: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原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有朝一日,我终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所见。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写出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仰望所见。前两句写静态景象。后两句写动态景象。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十分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表现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考问题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 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杜甫《望岳》中抒写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译文: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原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原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战事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原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     首联:写望中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破”“深”两字写出了荒芜凄凉的景象,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氛围。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徒增黍离之悲。

2.     颔联: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以乐景写哀请,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之情。

3.     颈联: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好久没有妻儿

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     尾联: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5.主旨:全诗围绕“望”在展开,融情于景,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思考练习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2、杜甫在《春望》中写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认为“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