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坐而论道 |
大概率事件不等于必然事件,两者的差异比想像的要大很多。投资于股票,哪怕面对再确定的情况,也基本上只属于大概率,而不是必然,所以要为预想的情况不发生做好准备。比如熔盛要约收购全柴违约,莱钢济钢合并失败两次,银行甚至工行跌破净资产,银行股价短时间跌至股息率达8%左右,这些都是事先很难想像的。
除套利外,任何股票投资从本质上来讲均相当于购买永续浮息债,从这一点上来看,长期投资于A股承担5%的股息税率,投资于港股通,承担20%的股息税率,不通过港股通而直接投资于港股,承担10%的股息税率,那么,两地差价应该是A股比相应的H股高12%至18%均属正常区间,如果脱离这个区间,可以换股。比如招商H比A便宜18%以上,则可以买H股,当招商H比A便宜不到12%,应持有A股。以后可以按这个操作一下。
以个人理解来看,价值投资基本是一切反着来的,比如,大众极为关心一只股票能涨到多少,但价值投资基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相反,它能基本能回答下跌极限可能在哪里。比如说回到招商银行,分红30%是写在章程中的,2.5的每股收益,最近几年还会有10%左右的增长,知道这些,假定8%基本是股息率上限,那么0.75元的分红,最多也就跌到9.37元,因为那个时候就8%的净态股息率了,当然,加上一点个人经验,估计即便达到这个位置,也应该是很短时间的又会升起来的。但招商能涨到多少,这个问题其实是无法回答的。
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个人奉行价值投资,应把较少精力投入到能涨多少这个问题上,主要精力用在估测能跌多少,照顾好下跌,不用操心上涨。
这段时间的操作给我一个启示,一个账户一定不要陷于被动,虽然不一定达到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性,至少应具有灵活性。那么什么样的账户不具有灵活性呢?比如,没有止损计划的满融就不行,这样只能期待上涨,一旦下跌就只能干看着,再下跌就要强平,自己完全陷于被动。前几天在15元左右加仓招商与浦发,仓位有点重,因为我主观认为招商银行浦好银行跌到13元就不得了了,跌到13元我的担保还大于150%,不用怕。但随后,随着盘面波动,我不断在想一个问题,3个月前,也就是2014年10月27日招商银行的最低价是10.13元,我凭什么断定再也跌不回去了,无论哪个理由都不充分。
只不过是最近涨得好,近视眼,就觉得未来股价一定如何如之何,这样一来,一旦股价展示出反方向运动,就越来越慌,上周二与周四择机减仓,运气好,相对高位出了一部分,周五收盘又补了点,加仓部分减下来了三分之一,成本也低了一点, 马上轻松了很多。以后就灵活了,低了就买点,高了就卖点,做做网格,加仓部分争取全身而退,能赚点更好,赔点也认了,当个学费,前年雅戈尔的学费就没白交,那次学到的是不熟不做,这次坚持住了,这次学到的是投资前先想,这笔投资的坑在哪里,找到坑,再决定投不投。
说到网格,个人认为如果不规划好又会是个坑。网格的坑的大概是这样的,第一个坑是网格定小了,下跌加仓,下跌还加仓,加到没钱了,又大幅下跌,没钱加了,然后在最后一笔加仓的下方震荡,再次陷入被动。另一个坑是上涨不多就迅速卖光了。这两个坑都是网眼过小,追求效率造成的; 当然,网眼过大,就是成交少,丧失效率,但安全性高。我打算这样,高于一定价位,减仓至一定仓位,再高也不减了,低于一定价位,加仓到一定仓位,再低也不加了; 也就是说只在一定区间做网格,股价脱离这个区间就停止网格,再做考量。所规划的这些都是针对上次加仓的仓位,底仓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