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感之一

(2012-07-04 16:33:10)
标签:

财经

中国

资产证券化

债务凭证

国企

杂谈

分类: 坐而论道

    在老股民那儿看了一篇文章,银行存贷中西差异,读了好几遍,有一些启发。中西银行差异的根本在哪里?看表象,两者的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国内银行相比,西方银行贷存比要高得多,存款在负债中所占比重也小得多。西方银行的负债有三大部分,一是存款,二是同业拆借,三是债务凭证。存款不用说,我们只分析后两项:

    同业拆借,既然有拆入,肯定有拆出,所以,从银行总体来看,他不算是真正的资金来源。当然,从单独一家银行来看,有的银行是净拆出方,有的是净拆入方,作为净拆入方,显然风险也要大一些。

   债务凭证,我理解应该是没有卖断的贷款,比如说打包证券化后发售出去,但由于没有卖断,风险还在,仍留在负债中。

    2、西方银行对个人贷款比重远高于国内银行。按文中的例子,“2010年度美国大型银行对公司类的贷款只占17.23%,而中国的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只占15.07%”,呵呵,差不多正好相反。按文中的说法,西方是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我国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导下的低效率投资,其他的都是表象。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逻辑:

    综合上述两点,中西银行的主要差异就是在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的构成,这两项其实是联系着的。为什么不能搞资产证券化?因为资产证券化(只考虑卖断的那种),能绕过贷存比的限制,绕过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进而贷款规模不受控。为什么要搞贷款规模控制,因为防止投资过热,产能过剩。为什么过剩了还会投资?因为政府主导的低效率投资,不关心回报。为什么不关心回报,因为官员的灰色收入只有投资规模有关,与回报无关。为什么不发展消费贷款,中国的经济增长主力是低效投资,这种增长既没降低成本,也没增加福利,根本不能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与意愿。比如,公路修了坏,坏了修,房子建了拆,拆了建。

     再联想到最近的降息,其实也是为国企开道,低效的国企需要有廉价资金支持。看来,银行要尽量少与国企打交道,国企的特点就是牺牲别人,成全自己,否则他活不成想想90年代的国企脱困,牺牲了一批老大哥;当今的国企,享受廉价资金,牺牲了广大储户。以后,之前一直傍国企的大银行,可能也要做点牺牲,当然,某些银行,本身也是国企,实际上早破产过一次了,也牺牲过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止损
后一篇:降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