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时间看了天涯的一个长贴,应该是一个大行的中高层写的,很写实。总结银行经营中的一些变通做法,真是应了一句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人一直是纸上谈兵,非常想了解实际情况,好在现在有网络,能不出屋而获得一些宝贵的感性认识。
一、绕过贷存比
比方说某银行有存款200亿,而贷款己达125亿,如果存款不增长,按贷存比75%的要求,只能再放25亿了,且看如下变通。对客户放贷100亿,则贷款增加100亿,同时客户账户中存款增加100亿,这时,存款300亿,贷款225亿,刚好顶线。那么,客户既贷了款,肯定是要转走的,这样,存款就还只有200亿,贷存比超标了。但银行不让转走,把客户的100亿存款算作保证金存款,然后给客户开100亿全额承兑汇票,客户再去找其他银行贴现,全额承兑不算贷款,你看多好。客户太好欺负了,
一方面贷了款,一方面拿不到钱,还得再找别人贴现去,当然,也可以票据直接转让,这就是客户的事了。这样,基层人员就完成了拉存款的任务。如果某家银行的存款增长主要靠保证金存款,你就知道是如何一回事了。
二、存款冲时点
有的办法超出想象,竟然是月末提前下班,你取钱时,没人了,或者提大额的,负责人故意不在。还有风险大的办法,是把同业存款直接记成同名的对公存款,被查到的概率很小,一旦查到,呵呵,就说记账差错,轻轻处理一下。同业存款也是存款,但是在计算贷存比时,同业存款要剔除,所以银行在考核时存款时,主要看重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
三、中间业务
提前确认服务收入,一些长期贷款,配套服务的提供是陆续展开的,按会计准则,应该随着服务提供的进度,延迟确认收入,不能在贷款发放时一次性确认。但实际上,有的就是一次性确认,造成中间业务收入虚高。更有甚者,收了服务费,贷款没批下来,苦主找上门来,不着急,找下一个要求贷款的企业,先行收了手续费,还前一个。看来中间业务,尤其顾问费之类的,要小心,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四、层层加码
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考核是略有弹性的,二级分行为了完成一级分行的绩效,会把任务加码,分解到支行,有良心的加码20%,没良心的加码一倍,确保即便大部分支行员工不能完成任务,二级分行的领导也能拿到绩效。那么,当二级分行完成了任务,拿到了绩效,由于支行大部分没完成,其实是拿不到的,并且支行对此一般也不知情,只当是没完成任务。呵呵,多黑。
综上,银行的绩效考核压力山大,为了指标达标,用尽各种手段,也透支了一部分未来的业绩,各种指标的下达未必科学,造成了效率的浪费。比如提前确认中间业务收入,上峰要求中间业务收入要达到多少多少,下边没办法,只能这样应付。再比如贷存比指标,感觉有了资本充足率的指标,为什么还要贷存比指标?有的银行吸存能力强,放贷水平差,有的则相反,如果后者吸收前者的同业存款,然后放出去,两全其美。但由贷存比限制,吸收存款能力差的也被逼着去抢存款,存款竞争非常不理性,尤其月末冲时点之类的,造成存款在月末与月初那几天大幅波动,一点社会价值也不会创造。
另外,帖子中还有一些东东非常有意义,作者从去年就预测贷款增速会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下降,开发贷下降,平台贷下降,贷款出口很小。还列举了贷款存量中的一些风险因素,比如钢贸企业贷款,以及为了掩盖风险,银行与企业共同玩的一些10个茶壶六个盖的游戏,呵呵,原帖见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87012.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