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说校长推门听课【原创】
(2023-06-20 12:52:21)
标签:
校长推门听课 |
分类: 学校管理 |
“野”说校长推门听课
提到校长听课,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天,某校校长去听一位老师的课,由于事先没给这位老师打招呼。老师心存抵触,于是临时把上课该为考试,让学生做卷子。这位校长在教室呆了一会儿,最后只好提着凳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儿是否真实,无关紧要,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就是一个笑话而已。孰是孰非,我们姑且暂不讨论。或许校长是有目的的,也或许是无意的;这位老师或许因担心产生了抵触,如故事所讲那样有意为之;也或许原本安排的就是一节考试,无意为之,正好被校长赶上了而已。
对于这种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如果我们在老师中做一个问卷调查的话,我相信,多数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反感之心。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很多学校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常规管理经验推而广之呢?校长“推门听课”是好是坏?
从管理的角度讲,“推门听课”作为一种制度,其初心是为了促使老师的专业发展,督促教师平常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是一种了解老师日常教学情况的一种方法。初心本无可厚非。
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老师们会认为,“推门听课”是一种对老师不信任的行为,有一种被监视,不尊重的感受。谁也不想被不信任、被监视,这是人之常情。
另外,在学校实际情况中,常被校长“推门听课”者多为年轻教师和学校新人。对于这类群体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听课者,由于缺乏经验,无形中会放大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害怕自己在课堂上出错,害怕自己的课得不到领导的认同,留下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这种担心,也实属正常。
校长突然造访,尤其是中途造访,有时还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些影响: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若是这样的话,老师们反感“推门听课”也在情理之中。
前几年,我们学校每年进的新老师都较多,最多的一次有二十多人,最少也有十来人。其中,2017年特岗教师就是16名,2018年公招加特岗23人,2019年公招16人。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喜欢听课的。也很乐意和老师们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教法,分享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点滴心得。即便面对的不是自己的专业课,我也会从另外的角度,从老师们的课堂上看到不同的风景。我还有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习惯,那就是听完老师的课,我会或多或少,有时只用一两句话,有时可能用两三千字记录下我的听课所得,最后通过新浪博客分享出来,供大家商榷,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上课、听课、评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老师的成长在课堂,我听课的目的是互相学习,我写听课感受既是对上课老师的一种尊重,也是倒逼自己认真听,认真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在课堂上,我不是校长,老师更不是我的下属,面对相同专业的老师,我顶多算一位学长,面对专业不同的老师,我就是一个门外汉,就是来学习的。事实上,我们也未必能强过班上的同学。我就是班上最差的那个学生,也是站在最差那个学生的角度试着听课,试着判断班里的学生是否都能学懂,这节课是否真的有效。因此,我经常给老师们这样讲:“如果你的课能让我听懂了,这节课肯定不错,因为我就是你班上那个最差的学生。”面对新老师,我要去听他们的课,除了教研组搞活动我去听公开课外,一般我会在前一天给教务处打招呼:“明天上午或者下午我准备去听一节全科(或者特岗)老师的语文课(或者其他学科),你们去帮我联系一节,到时候通知我。”第二天我只管按时去就行了。这样做,其实我也有我的“小算盘”。一来,我并没有违背“推门听课”制度,事前我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要听谁的课,我只给了一个小范围,具体到谁是随机的,算是另一种不打招呼的听课吧。二来,这种无意的“泄密”,如果能让老师们更加认真去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除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外,彼此之间还能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何乐而不为呢?再者,我提前把要听课的信息“泄露”给教务处,教务处的同志再“泄密”给教研组长甚至分管校长,说不准,第二天我听课的队伍就壮大了。岂不是件好事。事实上,也是如此。当然,有时,我也会直接点将:“某某老师,这周我想抽一个时间来听您一节课,好吗?”这个时候,我想被我点将的老师也不好当面拒绝,即便是千个不乐意,硬着头皮还得说一声:“欢迎指导!”其实,面对“推门听课”我们需要的是摆正心态,上课者也好,听课者也罢。关于这一点,王君老师在她的文章《我的大门常打开》中有这样两段话:
对听课者而言,推开这扇门的都是有心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深入您的“生活”,研究您的“生活”,无论如何,首先都来自于对您的“关注”和“兴趣”,或者说是“尊重”。时间的牺牲是最诚恳的牺牲。这种“尊重”是值得尊重的。
对被听课者而言,接受“推门”,展现的是淡定从容的心态。我在每一节课堂上认真活着,哪怕这一堂课平淡如水。我选择相信,相信听课者不是来猎奇的,不是来挑刺的。他是和我一起共享一段细水长流的教学时光。我愿意分享——不管是我课堂的“豪华大餐”,还是我教学的“白水青菜”。因为有了他们的介入,我们对待自己的时光,会更谨慎、更庄重。…把平常的日子过得精致圆润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把平常的家常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人,是教学的艺术家。
读了王老师的这段话,我相信大家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才是生命。
最后,我借用巴金老人家在《路》中的一句话为今天的“野”说做个说明——“倘使我常常拿我自己或者与我自己有关的事情做例子,那只是因为我想写得更真实,更亲切。我知道我不是在写论文。”
就此搁笔,内容有些冗长,再次感谢您耐着性子,受着煎熬,听我在此“野”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