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的课堂是这样的【原创】
(2023-05-17 09:04:59)
标签:
政治课堂教学心得 |
分类: 教学心得 |
二十年前我的课堂是这样的
私下曾有人问我:“杨老师,你以前是教语文的吗?”
“不是,我是教政治和历史的。”
其实这个回答是不够准确的。确切讲我曾教过语文。只不过那是小学的事了。政治和历史是我到中学后的任教学科。
今天我给大家聊的就是我2003年写的一篇政治学科参赛论文。
这篇论文底稿连同当年的获奖文件是我在整理书柜时无意间发现的。居于好奇心,我把这篇已时隔20年之久的论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读完,说句实话,这算不上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就论文格式而言,缺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就内容而言,理论依据也不够充分;顶多算一篇来自一线的教学经验交流性发言稿。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东西促使我今天特意将其转为电子稿件留存纪念的同时并与之分享呢?
那就是,阅读这些文字后,一方面当时在教学中所做的那些尝试,仿佛又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当我用今天的眼光重现审视当年这些尝试时,我任然抱肯定的态度,就如同当年的评委们对我这篇不算论文的论文给予的肯定一样:县一等奖。
比如:结合教材内容《喜怒哀乐》开展用语言、动作、姿势以及面部表情上讲台展示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自觉磨砺意志》开展每天坚持10分钟"的读报活动;结合《在挫折中奋起》教学内容,特意走访残疾人蔡某。
这些尝试让我们看见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影子。
又如课堂上开展辩论:沉默寡言是有主见的表现吗?课堂上同学们用生活中"皮笑肉不笑"、"言不由衷"等现象大胆质疑“人的面部表情最能反应人的内心世界”。
以及倡导“让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知,点燃孩子们的创新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等观点,已证明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已经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萌芽并实践。
原文如下:
谈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
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新尝试
教育部于2001年10月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结构,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这已为切实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创设了前提和条件。
下面,我就以初一政治教材(修订本)为例,谈谈为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几点新尝试。
例如:在教学"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时,请同学分别用语言、动作、姿势以及面部表情上讲台表演。
在教学"有主见的人的表现"时,针对班上部分同学整天"沉默寡言"现象,设置问题:"沉默寡言是有主见的表现吗?"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共同探究。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同时,在互动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知识,点燃了孩子们的创新火花,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例如:在一堂课中,当我们探讨到合理发泄情绪的方法时,学生张某突发奇想:将来他想建一个情绪发泄公司以帮助人们合理发泄情绪。他的这一奇思妙想,引起了整个课堂的轰动,激活了许多同学的创新思维。为此,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设想和构思。
又如:在探讨"人的面部表情最能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时,有同学就针对现实生活中,诸如"皮笑肉不笑"、"言不由衷"等实际情况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异议。在启发学生思考"粉笔为什么要制成一头粗一头细"时,同学们从便于包装、节约材料、便于书写、追求美观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孩子想到了是为了方便从盒中取出。当时,我真为孩子们的新思维叫绝。
合的双重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尝试着将课堂从教室中搬出,让课堂走进生活关心时政。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中体会、锻炼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也靠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如何。让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例如:为结合《自觉磨砺意志》这一框题的教学,我在班上开展了"每天坚持10分钟"的读报活动,并要求科代表做好督促工作和检查工作。
在教学《在挫折中奋起》这一框题时,我带着孩子走访了当地个体户残疾人蔡某。
同时以学校开展的"弯弯腰活动",年级组开展的"生活技能赛"、"文明离开母校"等系列活动为契机,落实教材内容中"自觉磨砺意志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的要求,突出思想教学中的实效性。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还很不成熟,谈不上什么经验,就权且为同行们抛砖引玉吧。但我坚信,在新课程即将全面启动的今天,只要我们敢于去尝试,乐于去探究,勇于去创新,付出了一定会有回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