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扣好教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原创】

(2021-10-11 16:33:39)
分类: 学校管理

扣好教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2021年新教师座谈会发言稿

 扣好教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原创】

 

老师们,今天这个座谈会由于受到教师调配、学习培训、课后延时服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往年来得虽然迟了一些(去年我们是在917日举行的)从刚才大家的发言来看,内容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就是帮助新老师尽快进入角色,尽快熟悉环境。我们的新老师谈了自己刚入职在管理上、教学上、角色转变上遇到的一些困惑,我们的老教师针对大家的困惑、问题谈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这些经验之谈,既有操着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很接地气。有的我们可以拿来就用,有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去体会、去感悟、去摸索、去实践,所有人的发言都十分有见地,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接下来,我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知晓学校的魂,明白学校文化核心理念

一所学校的理念核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魂,是学校的精神立命之所在,是一所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包含的内容较多,核心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上作为新老师,这是我们了解一所学校的精神窗口。我们了解一所学校,不要只看到有几幢楼房,好多老师,好多学生,这些肉眼所见的东西,重要的是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这所学校的重要文化之一。办学理念就回答“一个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这样的人”的核心问题。我校的办学理念是:“明理致性,通达致远”,在进校门口的左手边墙上就是。

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回答是培养“致性者”和“致远者”。“致性”者是指坚守本善、坚持秉性、张扬个性、独立思考、自由生长、卓尔不同者。“致远”是指拥抱梦想、胸怀天下、砥砺前行、奋发有为、脚踏实地、任重道远、建功立业、成功幸福者。

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我们的回答是培养“致性”者,必须以“明理”来培养,培养“致远”者,必须以“通达”来培养。为了便于孩子们通俗易懂,我们把“致性者”和“致远者”又简化为“通中六有好少年”,即: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爱、腹中有书、手中有技、脚下有力。

一训三风”的一训指校训,三风指教风、学风和校风。三者中,教风排第一,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没有好的教风和学风,就谈不上有好的校风。我们的校训是“明亮做人,通达做事”。教风是“学行修明,通时达变。学风是“意正志明  通文达艺”;校风是“心开目明  通情达理”。 

二、站稳我们的脚,明白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在课堂

关于课堂,我简单提醒大家几点:一是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一方面,课堂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主渠道,学生要通过你的授课,完成自己的学业,丰盈三维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也在课堂,从某种意义讲,一位教师的尊严重点在课堂上得以体现。纵观教师成长的道路不外乎两条,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班级管理。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工作的着力点和重心所在,那就是打造自己的专属课堂和一生的名片。二是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在思维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说:课堂教学是培养思维的最好的场所,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思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用是否培养了学生思维,作为一堂好课的试金石,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备课和教学。三是明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原动力。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确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问题来源的重要性,问题质量的重要性,包括问题数量多少的重要性。目前,我们提倡的学本课堂的精髓大家要学习。

三、筑牢我们的德,明白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

“四有”好老师,其中有一点就是,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务必要戒急功近利、戒好高骛远、戒简单粗暴。工作中,我们要把爱心放在第一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有耐心,初中是时义务教育,我们面对的孩子无论是习惯上,还是学业上,等会参差不齐,我们坚决不要一曝十寒,我们要有静等花开,守望每个生命的成长,我们需要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人。

老师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习才是不竭的源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扣好教育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讲好通中故事,做“四有”好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