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至连州的秦汉古道之一溱水关文化广场至溱水关关楼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0月12日
2022年10月12日,我来到了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在酒店开房放下行李,马上出发去走秦汉古道。沿着临武汽车总站旁的官山路直走约300米就是三叉路,在三叉路口右转沿环城南路走约200米就到了秦汉古道溱水文化广场。
踏入秦汉古道坪地,首先“闯入”我们眼眸的系马援石像。石像巍然立于石砌基座之上,砌塑南征平叛曾到临武,并创作了《武溪深行》伏波将军马援吟武水河。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武溪兮多毒淫。这诗与临武有过一段渊源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持枪跃马,奋砺前行。是征战四方,戎马倥偬的威武形象。其下“秦汉古道”四字以秦隶书刻,颇显古韵。
《武溪深行》诗的首句慨叹武水河激流涛涛,深不可测。武水河即诗中所说的武溪。它深险浩阔到什么程度呢?第二、三句以夸张的笔法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描绘:“鸟飞不度,兽不敢临”:鸟飞不过去,野兽都不敢拢边。最后一句总写一笔:“武溪兮多毒溪”:武溪一带是多么僻远荒凉啊!
这首杂言古诗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经临武下交趾平定征贰、征侧叛乱时所作。
今天的武水河是什么情形。但在马援那个时代,却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处于荒僻之地,时见瘴雨蛮烟,可能还有瘴疠之气。也就是作者指称的“毒淫”。可见沧海桑田,世物变迁。
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公元前14—公元49曾为郡督邮,因坐纵重罪囚亡命北地,从事田牧,役属宾客数百家。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任新成大尹(汉中太守)。王莽败死,避地凉州,依隗嚣。刘秀称帝后,往归之,助刘秀平定隗嚣。建武十一年(35),任陇西太守,缮甲兵,修城廓,劝耕牧,安定西羌。十七年,任伏波将军,率军镇压交趾二征起义,封新息侯。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复以六十二岁高龄南征武陵五溪蛮,病卒军中。著有《铜马相法》,并铸作铜马,以为名马法式。
马援石像右边(西侧)就是上京赶考秀才,
临武秦汉古道对湘南粤影影响巨大,秦汉古道一开,财货通矣,人才出矣。
特別是唐代韩愈、刘亚播锡等文化官员外放岭南,他们为岭南带来了文化,在他们的开化之下,岭南学子。
经此道北上京师赴科举,进士及第者,多达百数人,官至宰相位。经此古道北上,进士第一人是刘禹锡的学生刘景,刘禹锡《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
前行十几步,便进入了“伏越亭”。“伏越亭”仿古筑就:石柱撑梁,青砖建墙,窑烧泥瓦盖顶,石板铺地,前空后通,类似先前古道上比较普遍的躲雨凉亭。在里面站站,歇歇脚,前后左右观瞧观瞧,呼吸呼吸来自前方郁郁葱葱的山林的新鲜空气,感觉好休闲,何其神清气爽!
伏越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新道”,发兵五十万分五路踰五岭平岭南而伏百越。秦尉赵陀率领的一路大军,走的即是五岭峤道中的骑田岭道,骑田岭峤道是秦军利用楚国旧径道,凿通了从郴州沿骑田岭西策栖风水河谷,经临武到连州至湟水,成为荆楚通往岭南新的道路,史称“新道”
汉武市元鼎四年(前113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后率十万楼船水师亦经由此道“出桂阳、下湟水”,平定南越。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大规模修缮骑田岭道,从郴州,经临武到桂阳(今连州)、通往香禺(今广州),骑田岭峤道沿途形成了五里一邮亭,十里一驿站的规模,成为了中原与岭南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
伏越亭是这条秦汉古道上的古凉亭之一,意为平定岭南百越之亭。
溱水关文化广场左边是秦汉古道牌坊,秦汉古道牌坊后面是古道历史文化陈列馆,古道历史文化陈列馆后面是伏越泉。
伏越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新道”,发兵五十万,分五路跨越五岭,平定南越,开疆拓土。由卫尉赵陀率领的一路大军在翻越临武大山时,由于缺水,便命士兵打井。可是任由士卒如何挖掘,都无水出。
赵佗情急之下,命全军擂鼓,并齐呼“伏越”“伏越”一时战鼓声、呐喊声有如山呼海啸,泉水顿时汩汩涌出。此后人们便将此泉称为“伏越泉”。
离开伏越亭,沿着青石板石级向上走,可见林木森茂,时闻鸟语花香。林木森茂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道旁的一棵大叶女贞树,这棵树高大魁奇,枝繁叶茂,赫然挺立万树丛中,仿佛大个子在人群里高人一头。尤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年龄,竟达八十二年。还是国家保护树种,保护等级级。其上不远处还有一马尾松,亦颇高大挺拔。它屹立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里,与鹤立鸡群无异。其树龄特别令人称奇道绝,居然可长至一百零五年。
马尾松秦汉古道对面右3米就是“古道挑夫”塑像。一双龙须草鞋,一根枳木扁担,一身土布汗褂;抽一管旱烟袋、吃一筒辣椒酱;肩挑的是盐、油、布匹,承载的是一家人的生计,这就是古道挑夫。
从秦汉至明清到民国,络绎不绝的挑夫形成了古道上的一道风景。他们用穿草鞋的脚板。在古道青石板上踏磨出道道深深的印迹,他们辛劳的汗水融入泥土,化作古道兴衰枯荣的芳草萋萋。
古道修路工:马尾松右上方十数米处路边有两个泥塑古道修路工。汉武帝征南越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初时,七郡进京物资的运输皆从海路,运至东冶(今福州)登陆,然后由陆路转运京城。
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奏请开修零陵、桂阳峤道,改海运为陆运。于是征集夫役,凿山铺路,历时三年,将骑田岭古道从桂阳郡治郴州,经临武到桂阳(今连州),通往番禺(今广州)。从此后,骑田岭峤道郴州、连州段,成为了中原与岭南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
古道修路工泥塑往上走10米就是“古道马蹄痕”。秦汉古道开通之后,遂成为了岭南通往中原的常路。古道上每日车水马龙,络绎不这二道留在古道山石上深深的洞迹,就是当年骡马的铁蹄踩踏出来的蹄印。虽然历尽
青石板上的马蹄印迹,至今仍清晰可见。马蹄迹痕洞中的凹窝里,常年存有清旱不涸,久雨不溢,仿佛还在向世人印证古道通衢上,当年车水马龙的存在。
“古道马蹄痕”往上走几十米就是“溱水关关楼”。据《水经注》载:“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汉书·地理志》谓之“秦水”也,盖秦收南海,始通此道,因“秦”为名,后加“水”旁。
临武古邑东连百粤,西接九疑.据衡湘之上游,控两广之右臂。居楚粤之脊,五岭郁盘,万山丛绕,堪与函谷、剑阁相伯仲,自古便是镇楚之屏障,入粤之门户。
为展示秦汉古道之历史,在修复秦汉古道时,于挂榜山隘新建了古代关楼,因古关楼雄踞于临邑溱水之源,故名为:溱水关。
上通石铺旧道处所建的关隘。此关名溱水关,完全仿古关隘筑就。看上去俨然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又像为抗击日寇侵略,保卫山西太原而驰名中外的战地娘子关。两层,十米左右高度。城关青砖砌成,二楼城楼翘角飞檐,上盖青瓦,颇显古风古韵和雄伟庄严气势。进圆拱形门后往南穿行,如过隧道。其内壁各处均为水泥粉塑,顶部装了四根日光灯管,这也算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了。
一层最引人关注的是圆拱形大门上的对联:“古道通衢关镇五岭云出岫;层林叠翠楼望溱水浪生烟”。此联作得不错,突出了溱水关雄关镇峙,贯通南北,傍山眺水,风光绮丽的特点。上联中“云出岫”,下联里“浪生烟”活用古诗文名篇名句,尤为巧妙。“云出岫”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妙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说明溱水关所处环境的静谧幽雅;“浪生烟”乃是从李商隐极负盛名的《锦瑟》诗之佳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化出,描绘登临此地,远望溱水碧波荡漾,涟漪潋滟的秀丽,十分动人。站立溱水关上,下视古道公园,左顾右盼关隘大门两边短墙城垛,好像穿越到了秦汉时期,凝神静思间……秦赵长平之战的阵阵烽烟飘过,被秦兵围堵了四十多天,断水断粮的数十万赵军正在由他们那以纸上谈兵而闻名的统帅赵括带领无可奈何地奋力自杀式突围,仿佛困兽犹斗……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逐鹿中原,决战垓下时的震天呐喊也似乎在耳边铿然回响;还有汉武帝时,一代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金戈铁马、数万雄师……溱水关,这真是一个联系历史与现实,沟通了时间与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感慨深沉的驿站哨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