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楚粤分界碑--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7月22日
楚粤分界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转村。楚粤分界碑南至乳源境溪水村庄五里,南系广东韶州府(韶关市)乳源县所辖。宜章县罗家灌与乳源(坪石镇转村)交界。
西京古道又名湘粤古道,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北湖区、宜章县三县(区)境内,又称骡马古道。北起于郴州市城区裕后街,南接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武阳司、梅花、云岩
、乳源等地。《郴州志》称:“骡马古道,即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西京古道湘粤古道(郴州到宜章及坪石段)自古为楚粤孔道、咽喉要道,是中原扩展南越政治、经济、军事的交通要道。秦赢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为统一中国,发动五十万大军远征南越,攻取两广,修筑了郴州至宜章及坪石的湘粤古道的雏形,直逼粤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封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桂阳郡(郴州)出发,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两广地区。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大力改造湘粤古道,拓宽路面,青石铺地,增修亭馆、驿站,建立邮驿。《万历郴州志》记载:“飒凿山通道,垂利世世……”。湘粤古道经过这次大规模改造后基本定型,沿用了近两千年。
清初至民国,由于战事频繁,淮盐无法入湘,湖湘人民只能食用粤盐。南粤铁具器皿主要从湘南输入,西京古道又名湘粤古道便成为盐铁贸易的重要途径。西京古道又名湘粤古道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五岭。湘江、耒水等由水路北来的船只进入郴州就不能再往南方,货物只能上岸,雇用骡马或力夫,经肩挑马驮至宜章再经水路南下至广东各地。粤盐广货经水路运抵宜章,再舍舟登陆,北运郴、永、攸、耒各县,加上官兵调防,朝廷官员、差役的车轿马匹往来,热闹异常,为当时湘粤两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大动脉。
民国23—25年(1934—1936)后,湘粤公路与粤汉铁路的相继通车,仕商行旅多乘汽车、火车,肩挑贩运也多走公路。故昔日大路,行旅日稀。嗣后,骡马绝迹,荆榛塞途,驿道遂废。千百年来,由于大量的骡马从古道上通过,青石板路面被骡、马踏出了无数深陷的蹄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