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广州战友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3月5日
我们游览燕翼围后,就开车去太平桥,燕翼围至太平桥2.4公里,约10分钟就来到了太平桥。
太平桥在龙南县杨村镇街道北面一公里许的太平江上。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下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这就是现存的太平桥。
太平桥的由来,太平桥的兴建与王阳明“平三浰”有关。明正德元年(一五零六年),粤赣边境有一支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的农民起义队伍,驻扎于距杨村约四十华里的浰头(今广东和平县浰源乡)。
在其影响下,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龙南境内太平堡又有以黄秀魁、赖振禄、徐永富、钟万光、蓝斌等为首领的小股农民起义爆发,并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
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县,威震朝廷。朝廷勒令官军进剿多次,终难扑灭。
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三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赣巡抚,王守仁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于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首两千多级,起义军残部逃奔九连山,也被王守仁追击擒斩无遗,于是王在浰建和平县。
王守仁为纪念“胜利”,以示天下之升平,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古太平桥的由来。
在古桥下游十余米处的江中,后出现一巨大奇石,形同卧伏水牛,乡民视为神牛。
传说它能随着洪水涨落而浮沉,夜间还会到广东省连平县的上坪寻食禾麦。
当地流传着一首咏石水牛诗:可惜江边一瘦牛,迄今不知几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动,细雨霏霏作汉流。纵多嫩草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过往君者牵不起,天地为栏夜不收。
后广东一位风水行家说:“牛要在栏内,怎可在栏外?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于是乡民几经酝酿,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一七九六至一八五零),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兴师动众,在石水牛下游百余米处,重建一座太平桥。
太平桥上层廊拱落于下层两桥拱顶之上,巧妙地成“品”字形结构,造型优美奇特,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曾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被收录《世界桥梁大观》,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赣南三座“国保”古桥之一。
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下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这就是现在的太平桥。
重建的太平桥,造型奇特,用工精细,四拱重叠组合,分砖木和砖石双层结构,全长50米,面宽4米,通身高17.2米。下层两孔三墩,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层有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资以览胜和憩息。侧面大拱砖8.4米,高8米,拱肩落于下层两拱的拱顶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墙厚1米,小拱之上有赖懋杰手书刚劲有力的“太平桥”三字。亭顶四周以三耙飞檐相衬,桥中专两岸,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太平江属贡江支流桃江水系,流经杨村、夹湖,于程龙镇盘石村江口汇入桃江。
太平桥的建成,给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它以其动听的传说,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
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虽经400年风雨沧桑,秀美身姿与飞扬神采依然不变。至今仍是赣南客家最秀美的古桥。
雄踞在太平江上的这座古桥,已经成了一道风景,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瞻。或许,吸引人们的,已不仅仅是古桥的秀美,更多的是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向往。
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竖立石碑,以昭后人。
太平桥遭遇洪水袭扰:
2019年6月9日至11日,江西赣州龙南县遭暴雨侵袭,其中杨村镇降雨量达215.5mm,杨村镇杨村太平江流域出现超历史纪录洪水,坐落于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也遭遇洪水袭扰。龙南500岁太平桥遭洪水袭击仍太平。太平桥位于峡谷地带,所在地在汛期常发洪水。太平桥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品”字形结构,上拱拱肩落于下层两拱的拱顶之上,正好弥补了拱跨的最薄弱处;更为特别的是,在桥上游方向、下层两拱之间还有似船头形的尖头分流口,对于缓解洪水来袭时拱桥的受压强度有重要作用,在历次洪水考验中展现了出色的稳定性。
加载中,请稍候......